8月東京都議會選舉大勝後,人氣扶搖直上,外傳可能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5日竟然宣布自身不會投入選區參選,也不會出現在所屬政黨「希望之黨」的比例代表名單上,小池如不具有眾議員資格,制度上自然無法成為下一屆首相,安倍看似鬆了一口氣,但真正給安倍政權畫下延命神符的,絕非單靠小池的退守,可說是近年日本的政黨競爭體系中,一強多弱及疲勞重組的奇特現象使然。
投票率直直落、自民黨卻獨強
48回眾議院選舉將於10月22日舉行,導火線是北韓飛彈試射所引發國土安全危機,安倍稱之為「國難突破解散」。選前最大型的辯論會8日由日本記者俱樂部主辦,共有8個政黨登台一戰,儘管結盟的態勢明顯,成為「自民黨、公明黨」、「希望之黨、日本維新會」、「共產黨、立憲民主黨」三極對決,但是「用修憲抵禦外敵」的議題並未持續加溫延燒,各陣營的論述力道薄弱,甚至圖窮匕見,例如自民黨雖主張在憲法第9條明確寫明自衛隊,盟友公明黨僅表明會慎重考慮;希望及維新兩黨在針對修憲的共識則著重在地方分權,而非國防議題,總的來說,並未成為修憲與否的信任投票。
2012年安倍從民主黨手中奪回政權後,一舉拉開第二大黨的差距,日本學界冀望兩大黨輪替的常規成為絕響,再度回到過往55體制下的一黨獨大局面,加上民主黨屢次出現領導真空,又面臨基本盤潰散,連續幾次大選得票率都無法跨過20%,就算近10年眾議院投票率下降超過10%,自民、公民連立政權依然是直通永田町的門票。
在野黨不振不只民主黨,新興政黨同樣陷入高頻率的重組、分裂、再重組,成員進進出出,政黨重新掛牌或喪失法定要件的案例屢見不鮮。高人氣政治明星所帶領的地域型政黨則選取「地方包圍中央」的路線,維新會的橋下徹及都民第一會的小池百合子,先後入主大阪府及東京都,奪下議會過半席次,進而瞄準國會選舉,不過整體而言,在野黨無論單獨或聯合都無法威脅自民黨的執政地位。
能打敗自民黨的,只剩自民黨
小池百合子避不參選亦遭批判,是「首相候選人缺席」的選舉,但小池深知在野黨積弱已久,要一舉扳倒安倍,除了極大化在野勢力,最後要能割喉致勝,不在於辭去東京都知事投入眾議員選舉,而是在選前就埋下裂解自民黨的種子。
小池成功策動在野第一大黨民進黨,吸收民進黨的保守派加入希望之黨,雖有媒體批評為「黨同伐異」,但也有論者替小池辯護,說此舉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民進黨的內部矛盾,在保守派出走,自由派成員另組立憲民主黨後更有助於民進黨釐清路線,外加從自民黨及維新會出走的國會議員,希望之黨選前已達55席,成為實質上在野最大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