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指數ETF、積極型投資與創業家

2017-10-13 06:30

? 人氣

如果我們把文中那些億萬富翁的名字換成發音困難的古希臘名,然後把「信貸」和「回報」之類的專有名詞換成「戰馬」或者「陣形」之類的,這篇充滿詩意的絮絮叨叨看起來很可能是從荷馬史詩裡擷取出來的、哪個身經百戰的大將的獨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什麼一個累積幾十億美元身家、為世界投資人所景仰的債券天王,會寫出這麼虛無主義的哲學自虐文呢?台灣電視節目裡那些股市專家,隨便一個都比葛洛斯講話更篤定、更入世且更臭屁,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裡面存在著所有自我尊敬的投資者——乃至於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類——都應該理解的、關於投資的一個道理:未來是不可知的,不管一個投資人再聰明、再努力、再全盤考量,運氣在創造和摧毀巨額財富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投資人:股票、債券、私募、避險乃至於風險資本,都必須建立出自己的投資哲學,那是一種跟自己本性和天份相符合的核心價值,然後以這個投資哲學為核心,根據手上的資源以及時代的潮流,去制定出投資策略,進而執行。有核心的投資哲學,才不會愚蠢地同時執行兩套其實互相抵銷的投資策略,才不會因為一時的獲利或者虧損,而輕率地回頭對於投資策略下出正確或者錯誤的評價,才能夠建立長期的投資佈局。

但是過於哲學也會產生深刻的自我矛盾——這十五年來指數ETF的加速成長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誕生於1993年的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種可以低成本追蹤指數的基金。一般的指數基金是由人工或電腦操作,根據指數的組成成分去調整個檔股票在基金中持股比例,以追蹤指數的價格變化。這種被動型做法雖然已經比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成本低很多(因而手續費也低很多),但ETF的聰明設計可以更進一步將成本下降,導致通常低於0.5%的年度總費用。

ETF降低成本的方式在於運用市場逐利機制。舉例來說,一檔追蹤標普五百指數的指數ETF基金本身並不會買賣股票,其發行的ETF單位會在市場上交易出市場價格,如果該市場價格高於標普五百指數,就會產生ETF和對應的成分股股票的套利空間,參與ETF組成的券商就會拿自己所擁有的對應成份股股票或者ETF單位和基金交易,賺取價差。這個交易都是自動的,量大,速度快,因此很快就可以把ETF價格和指數的價差縮小到無從套利為止,而整個交易成本則由各大券商自行用賺得的利潤吸收。結果就是主流指數ETF在追蹤指數的表現上比指數基金還優異,對投資人來說流動性更高(隨時可以在市場上交易ETF單位),管理成本也更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