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位元幣總量固定的邏輯謬誤

2017-09-29 06:40

? 人氣

比特幣。(BTC Keychain@flicker/CC BY 2.0)

比特幣。(BTC Keychain@flicker/CC BY 2.0)

之前的專欄〈位元幣不(會)是貨幣〉刊出後,一些讀者以為我是唱衰位元幣一派的人。事實上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熱愛區塊鏈技術,我曾在〈區塊鏈與美國總統大選〉一文中提出使用區塊鏈來改進美國那為人詬病的投票系統的方法,自己也一直在尋找開發著區塊鏈在實體世界中的應用的硬體新創投資機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那篇專欄不是在批評位元幣本身有沒有價值,或能不能拿來交易實體世界的產品和服務。從頭到尾我的重點都只有一個:位元幣作為一種「貨幣」的可行性。

就我有限的網路閱讀來說,公開宣稱位元幣可以作為一種貨幣、甚至取代現有國家法幣的人,鮮少是經濟學家或者金融專家,多半是對於抱著理想國情懷的科技愛好者,特別是那些開口閉口「位元幣總量固定」的位元幣粉絲——他們有些甚至能背出位元幣總量上限為20999999.9769 BTC這樣的數字。

但必須知道的是,「總量固定」從來就不是一個貨幣的必要條件,更不會是充分條件。事實上放眼人類經濟活動,總量固定的東西通常會成為資產,不會成為交易媒介,不管是梵谷那三十幅的自畫像,或者法拉利那不到四十台的250 GTO,乃至於總共只生產了六百瓶的1945年份荷曼涅・孔提紅酒(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

這是因為總量固定的東西,其本身的價值就會受到供給與需求影響,不管這樣的供給和需求來自什麼樣的市場動機。而本身的價值隨著供給和需求起起伏伏的東西,本質上很難拿來對於其他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訂價。

「但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這些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價格不也是隨著供給和需求每天、每小時、每分、每秒起起伏伏嗎?」

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相對於彼此的兌換價格的確是時時刻刻在變化,這些價格的確取決於外匯市場上交易員對於他們的供給和需求,但是在短時間內這些變化並不影響到使用這些貨幣的各國消費者在地的日常生活。

舉例來說,當華爾街交易員在外匯市場上交易著幾億歐元期貨、導致歐元兌換美元匯率高低震盪時,我在巴黎街頭買一個棍子麵包仍然是1.2歐元,過去幾個禮拜來沒有變動,未來幾個禮拜大概也不會變動。我帶著這個1.2歐元的棍子麵包到了盧森堡公園,坐在長椅上享用,每吃幾口就撕一小掰丟給群聚在我面前的鴿子。看著眼前灰黑色羽毛紛飛,我知道明天我同一時間應該可以再用1.2歐元買到同樣的棍子麵包,同樣可以回到盧森堡公園享受這寧靜時光——華爾街交易員在外匯市場上的廝殺,他們對於歐元的供給和需求角力,與我沒有任何關係,最少短時間內來說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