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永慈的研究也指出,2013年中低收入戶中有債務者為55.8%、低收入戶有債務者為34.7%,其中逾半有債家庭中育有兒童,而債務排行榜第一名皆為信用貸款(含卡債)。王永慈進一步指出,中低收入戶家庭裡的家計主要負擔者即使普遍學歷不高,不過其實有近8、9成都在工作,但由於還有養育孩子、負債等問題纏身,最終卻一樣落入水準低落的生活,顯見工作貧窮的現象再度浮現。
債務生汙名 翁志遠:非個人而是社會問題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翁志遠說,對普遍大眾而言,債務是個人問題而非社會問題,是個人不懂得管理金錢,因此對債務人產生汙名,不過翁志遠表示,債務問題實則為社會問題。翁志遠舉美國的債務研究為例,社會許多破產者多來自中產階級,且並非源於「過度消費」,其中還有工作不穩定、離婚或家庭型態改變、醫療或住宅成本遽增等眾多社會性成因所致。而在台灣,《塑膠鴉片》一書則闡述了台灣卡債問題的形成,其中包括金融體系的操作,例如銀行單方面決定還款總額與期數並加以包裝,使民眾容易落入陷阱,並讓債務成為每個人的風險。
翁志遠進一步以自己的研究說明,債務甚至與個人健康具相關性,其中尤其是無擔保類型(如信用卡)債務對個人身心健康產生顯著影響。翁志遠解釋,擔保類的債務如房貸、車貸,即使會增加心理負擔,但並不會對個人生理狀況產生變化;然而,無擔保類的債務則同時造成生心理的困擾,其中的附帶壓力源包括循環利率、社會汙名、不當催收、不利於健康的因應行動(如放棄就醫、物質濫用)。
自殺高居不下 債務是重要因素
雙和醫院精神科醫師李信謙則表示,台灣的自殺死亡率於 1990 年代開始逐漸攀升,並於1997年、2015年兩度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的排行榜,不過近年政府在自殺防治的策略中強調個人問題、以醫療為主的解決、著眼於近因的解釋,李信謙指出,如此一來凸顯自殺為個人問題,但其實在自殺背後同時也與社會的變動相關,其中債務問題也是近年浮現的重要因素。李信謙也說,無擔保的債務與自殺、精神疾病等身心健康問題相關,不過目前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較少著手在解決債務等社會經濟因素,李信謙也強調,債務即使非主要的自殺近因,但可能的影響不僅現在自殺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