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壁咚現象」,看政府「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的相輔相成效應

2017-10-19 06:10

? 人氣

「相比於『一帶一路』的壁咚大動作,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簡直就是羞澀清純的小男孩,想追女孩卻溫吞吞,說起話來還打結。」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一帶一路」高峰會閉幕式上致詞。(美聯社)

「相比於『一帶一路』的壁咚大動作,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簡直就是羞澀清純的小男孩,想追女孩卻溫吞吞,說起話來還打結。」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一帶一路」高峰會閉幕式上致詞。(美聯社)

前一陣子,台灣男學生流行用「壁咚」這個動作,表示對心儀女子的愛。當男生把女生逼到牆邊,然後用力伸出一手來掌擊牆面,同時斜撐自己的身體,將女孩近乎圍住,此時她已開始面露疑惑與懼怕時,按照SOP的安排,男孩子就該勇敢告白了。至於女孩子會不會買單,就不在本文的關切範圍了。這種從日本傳來的示愛動作,不管本意是否良純,對女性的瞬間感受來說,絕對是有壓力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壁咚現象」就是中國大陸在東南亞推動「一帶一路」計劃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北京一再舉著「敦親睦鄰」與「經貿互利」的大旗,可是東南亞諸國都願以心相許嗎?未必。因為在泰國、越南或是菲律賓眼中。中國大陸就是那位一再以壁咚來告白的男孩,最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貫通整個中南半島的「泛亞鐵路」興建。從理性角度來看,整個東南亞六國同享一個便利暢通的鐵路系統,物資與人員可以快速流動,一定可以大幅刺激經濟成長。可是大家都拍手歡迎嗎?實情不是如此。以越南為例,中國大陸已經把動車規格的標準軌修到了國境線邊上,越南卻寧願繼續用自己原來的老舊窄軌系統,也不要讓中國動車可以長驅直入。再以泰國為例,協議中的中泰鐵路一波三折,看得出泰國是能拖就拖;而且第一張從曼谷到清邁的高鐵訂單,寧願給日本新幹線,也要逼北京去排隊第二張訂單。

中國動車CIT 500。(取自微博)
「北京一再舉著『敦親睦鄰』與『經貿互利』的大旗,可是東南亞諸國都願以心相許嗎?未必。因為在泰國、越南或是菲律賓眼中。中國大陸就是那位一再以壁咚來告白的男孩,最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貫通整個中南半島的『泛亞鐵路』興建。」圖為中國動車CIT 500。(取自微博)

很明顯地,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大陸以「一帶一路」所進行的區域經濟整合,不是100%配合。而且「一帶一路」在本質上就不只是一個經貿合作計劃,而是帶有濃厚國家戰略設計的內涵。整個東南亞泛亞鐵路網的計劃,連同中緬油氣管及馬來西亞皇京港這兩項屬於「一帶一路」的子計劃,完全是為了擺脫中國大陸一路受制於新加坡所控制的麻六甲海域所做的努力。新加坡的背後就是美國,就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整個在海路的戰略設計,就是預防有一天美國借道新加坡封鎖麻六甲海峽時,中國大陸有足夠應變的籌碼。

相比於「一帶一路」的壁咚大動作,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簡直就是羞澀清純的小男孩,想追女孩卻溫吞吞,說起話來還打結。所以蔡英文總統在今年10月5日對外國媒體時表達:『「新南向政策」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這是正確的,將兩者相提並論是沒有意義的。蔡總統一再說明新南向政策的用意,並不是在這個區域內提出一個政治宣示,它與地緣政治無關,而是經貿事務。這個論點是清楚明白的。「新南向政策」根本就不是在對抗「一帶一路」,它是蔡政府「親美友日」,抗拒北京之下,一個必然的國家級南下發展計劃,只是整體看起來就是一大堆計劃拼起來的包裹工程。如果「新南向計劃」最後號稱成功,也看不出對台灣的整體國家生存空間,可以提出多大的貢獻。

未來玉山論壇將是蔡英文新南向政策大手筆之舉。(郭晉瑋攝)
「相比於『一帶一路』的壁咚大動作,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簡直就是羞澀清純的小男孩,想追女孩卻溫吞吞,說起話來還打結。所以蔡英文總統在今年10月5日對外國媒體時表達:『「新南向政策」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這是正確的。」(郭晉瑋攝)

可是你如果從曼谷或是馬尼拉的執政者角度,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畢竟他們多了一個選項。以電子商務來說,泰國的電子商務業者是希望阿里巴巴或騰訊在當地攻城略地,還是考慮與台灣的PChome或momo 合作;以半體業發展而言,台灣能提供的技術提升空間更大。國人普遍把「一帶一路」看成擋路者格殺勿論的巨獸,認為「新南向政策」與之相撞就一定兵敗如山倒。所以當蔡總統說「新南向政策」具有高度包容性,與「一帶一路」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非相互競爭,而是相輔相成時,受到了很多的譏評,認為自抬身價,其實蔡總統並沒說錯,站在受惠一端的東南亞國家來說,它們真的可以從台「一帶一路」及「新南向政策」這兩個實力懸殊的計劃中,得到相輔相成的好處。畢竟,台灣沒有膽子去壁咚,有時這還是優點呢!

*作者為金融業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