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台灣前途不能寄望「川規拜隨」

2021-02-14 06:30

? 人氣

由自卑而自豪、由喜轉怒的心態變化,顯示台灣人看待自身前途的喜怒哀愁,在被川普以餌誘引上鈎後,每一分的情緒變化都與美國有關。如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推特細數任內的挺台舉措、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美國國會上贊同「對中國強硬是對的」,又或者是多位美國友台議員大力推動多部涉台法案等,無一不讓台灣人欣喜;或是當美國友台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言及「台灣是北京紅線,美國須謹慎避免衝突」,難掩的失望與憂慮;以及外交部長吳釗燮說出「台灣不與美國尋求全面建交」,引來的全民怒火等等,顯示台灣人的情緒變化,無一不深受美國影響,同時阿Q地認為,在美國的支持下,台灣的認同問題終將迎刃而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中台三邊關係  主動權在北京

台灣人的認同問題,經川普的挑弄後,「倚美抗中」大勢已成主流,樂觀認為台灣一切的問題靠美國就好,卻也錯估了幾個現實的情勢。

首先是美中台三邊關係的主動權,向來都在北京手上,因為對美國與台灣來說,都各有動機,不願既有的結構與關係發生變化;想做出改變的是北京,這一點眾所皆知。就美國來說,兩岸關係若能處在稍微緊張,但又不至於爆發衝突之間最好,兩岸之間存在一定的緊張關係,有利美國給予台北一定政治指導、持續對台軍售,同時也維繫其傳統第一島鏈思維,維持在泛太平洋的霸權影響力;但兩岸關係也不能放縱雙方用力過猛熔斷,逼得美國不得不出手,以致耗費資源捍衛利益。對台灣來講,現階段主觀意願的台獨不切實際,也不願遭到北京統一,只能盡力在美中平衡槓桿中,維持「實質獨立」的兩岸現狀,跟美國一樣,並無意願打破三邊的結構問題。

相對台美來說,北京卻是三者之中唯一有意志重塑三方既有結構的一方。一來統一台灣向來是北京政策,二來是北京自顧其於區域內的大國角色,勇於承擔責任的準備不能少,當台美兩方被動消極,北京一方主動積極,自然讓中國大陸在三方角力中,獲得了明顯的主動權。

其次,隨著中國大陸崛起,政治、軍事、經濟實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眼見民進黨政府基本死棄九二共識,北京在主觀上自然也無意願維持兩岸過去在共同政治基礎下的現狀,甚至積極擠壓既有結構下的台灣空間。就此,使勁力氣解釋現狀為何已不再是台灣方面需要的關切,因為無論台灣如何自圓其說,北京都會按著自身的步調,一步步推進目標。如何因應中共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反當成為台灣執政者首要關注的焦點。

無論是透過他國的力量予以制衡,或是尋求與北京和解,不再將兩岸問題當成「零和遊戲」,讓雙方展開融合發展,都是選項。從目前來看,民進黨走的顯然是前者,在西方國家紛紛表達對北京方面的憂慮,並發表相關政策後,台灣企圖加深與美國、日本及其他西方國家間的連結與合作,以求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抵消北京帶來的威脅,既未改變兩岸問題是「零和遊戲」的觀點,也徒然展開一場又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消耗戰。

最後從中共對美中台三邊現狀的佈局來看,台灣選擇與美國靠得更緊,也應當要考慮到,中共佈局將對美國帶來何種影響,一是面對北京自身實力的上升,美國基於自身利益,自然要盤算究竟需要付出多少成本來維持三邊關係的不變,且從過往的歷史來看,這個解釋權在美國,不在台灣,如美國為避免台海軍事進一步失衡,可將「攻擊性的武器」解釋為「防衛性武器」、高調公佈「六項保證」,也可以為了維護北京方面的關係,在《台灣關係法》外,逐步增加對台的交往限制,一如過去柯林頓(Bill Clinton)藉上海行順勢宣佈「新三不政策」。

二是除了成本考量,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美國也有可能從中思考有無利差可圖,這包括美國是否在談判桌上,以犧牲台灣利益或妥協於北京來達成自我利益。

若謂北京對台寄予統一意志是為一種陽謀,那麼美國對台的陰謀則時而湧現,台灣將自身前途的喜怒哀樂都押注在一個對台意志從來不堅的美國身上,光是想著,就足以令所有台灣人留下一身冷汗。

210205-《多維TW》月刊063期封面。(多維TW提供)
《多維TW》月刊063期封面。(多維TW提供)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63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