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後,兩岸疫情都出現波動,且官方在台灣人接種大陸疫苗的議題上還陷入了口水戰。
事實上,大陸國台辦2020年11月就宣佈,將為在陸台人施打新冠疫苗「做出妥善安排」。隨後大陸官方12月19日通報,將全面開展新冠疫苗接種,首先針對九類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交通運輸、出國需求、食品生鮮、醫療疾控、政府機關等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
「白鼠」暗喻 引論戰不休
面對大陸疫苗開打,陸委會提醒在陸台人「注意大陸疫苗風險」,審慎考察接種必要性。國台辦則在12月30日證實,優先安排人群包括在陸台人,並批評台政府不瞭解這些疫苗,無端散佈疑慮,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
這說法引發陸委會反擊,痛批陸方以不專業態度,將防疫事務與政治宣傳掛鈎,更疾呼「請陸方不要將台灣人民視為疫苗試驗的試驗品」。國台辦則反批蓄意汙衊抹黑。
兩岸第一輪口水戰結束後,2021年1月中旬又爆發一輪,這次主題則是針對台人是否「被強迫」接種。有綠營媒體引述「兩岸人士」稱,台商是被「半強迫」、「根本沒有選擇權」。
國台辦則強調,疫苗接種完全在自願申請、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台人對是否接種疫苗有選擇權。陸委會則稱「如果國人發生健康受損的情形,相關人員回到台灣仍會予以照顧醫治」。
那麼,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台灣人,究竟如何看待兩岸官方的疫苗口水戰?施打疫苗的實際情況又是如何?為此,本刊採訪了北京、上海、廣西等地的台灣人。
兩條路徑 採同一標準
首先,目前在陸台人施打大陸疫苗的情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2020年12月下旬大陸官方宣佈開展九類重點人群優先施打,接種對象限定18歲至59歲,且排除過敏、妊娠、癲癇、免疫缺陷、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史、嚴重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醫師認為不適合接種者等人群,接種方式分為上下兩劑,間隔14天至28天。
當時由各行業主管機關下發通知,以企業為單位,各自上報願意施打的人數清單,如果剛好有台灣人,也一視同仁接受登記。例如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12月下旬通知餐飲業者、北京食品藥品監管機構12月底也有類似做法。
已施打過大陸疫苗的上海吳記鮮定味火鍋負責人沈宗隆接受本刊採訪時指出,去年12月下旬接獲上海市場監管局通知,統計店裏自費、自願施打疫苗的人數,兩劑是人民幣406元,他與30多位員工於今年1月初接種第一劑,14天後再施打第二劑。
同樣從事餐飲業的北京台青A先生接受本刊採訪時則表示,自己店裏是去年12月下旬接獲北京某區食藥監所的意願調查通知,並於今年1月2日施打第一針,流程都是公開,且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