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政府給了人們一個念想,會不會有這麼多沒事找事的提案或連署?
第一個提案是提議我國時區由目前的 GMT +8 提前至 GMT +9,與日韓相同,脫離中國大陸標準時區,理由是,台灣過去也曾屬於GMT +9時區,而且可以「象徵性的脫離中國(GMT +8)的從屬」,「讓到台灣的陸客或是外國旅客淺(潛)意識體會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互不相從屬關係。」的確,台灣過去的確曾經實施過「日光節約時間」,其意和「象徵性脫離中國」丁點關係都無。
時區成為統獨的象徵,是自欺還是欺人?
問題是:其一,調整時區就能脫離中國嗎?連台獨公投都不必,或者時區調整在外交上,就讓國際全面推翻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倒也簡便,不過,答案顯然為非,這個調整卻恰恰好符合「中國人的阿Q精神」,豈不好笑?其二,日光節約時間在短暫適用後,從一九七九年年十月一日起恢復GMT+8時區標準,已經實施三十八年之久,在這三十八年中,台灣可曾因此「從屬於中國」?如果答案為否,調整時區以示台灣和中國互不隸屬,不擺明就是一個笑話?
因為是笑話,提案在短短時間跨過附議門檻,即使政府要回應,也未必見得會「正面回應」,不過,顯然反對方的民眾對政府的反應不具信心,於是立刻發起另一件提案表明反對,兩天之內就跨過附議門檻,速度比拚第一件提案,案由寫得比第一件更完整更詳盡;幾乎可以確信,未來若有任何「象徵性沾惹統獨」的提案,難免都會落入正反方民眾的競爭,當然也包括網路對罵,而政府在應付兩方人馬間,不論怎麼回應,都會成為豬八戒。
蔡政府過去一年六個月,做的就是豬八戒的事,嘴巴上講「維持現狀」,卻翻過來倒過去,從政治上到文化上,欲棄中華而後快,而且都是芝麻綠豆事,課綱再修正算是爭議最大的,從國文降文言文比例著手,為了利於孩子學習,降低文言文比例,無可厚非,先把話說清楚,文章邏輯搞清楚,遠比讓孩子欣賞千年以前的語文更重要,但欲捨中國人的古文而選用日本人的漢文,就莫名其妙了。
不要歷史要老宅,姓名改拚音,什麼邏輯?
再比方說,母語教學理所應當,不過,政府寧可棄「黨政軍退出媒體」於不顧,要由政府新設客語台、台語台,公文書寫原住民語,力道又大了些,很難想像沒有文字的原住民語要如何落實在公文上,而且讓人看得懂?這個不打緊,最近內政部公函給各機關,詢問個人證照、戶籍登記…等的姓名改採「羅馬拚音」的可行性,「去中國化」竟「去」到要改人姓氏,豈不匪夷所思?內政部發公文前,不知是否該到全台媽祖廟擲筊,問問林默娘要不要讓自己的姓氏改成羅馬拚音?
這個政府邏輯混亂到兩頭挨罵,一方面「去蔣」、「去中華民國」,一方面卻為了俞大維故居是否保存為「古蹟」,中央地方爭執不休,俞大維不正是蔣介石的國防部長嗎?不要歷史要宅子,沒有歷史脈絡的宅子保留何用?只是拿來當市長選舉的相罵本嗎?不要陸客只能降觀光業者的地價稅和房屋稅,出手一降就是五年(可延長一次十年),破壞稅制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然後,還要大聲嚷嚷公平正義,這不是自己找罵嗎?
台灣真是承平盛世到老在無聊的把戲上打轉嗎?沒有這些有的沒有的小動作,台灣就不是台灣了嗎?答案顯然為非,那就別再浪費力氣搞虛功,做點實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