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年輕人做自己,堪稱近年顯學。許多人也奉此為圭臬,深信做自己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不過筆者在大學授課時,較少勸勉學生做自己,而是經常敦促他們盡量充實自己。概無論是否做自己,唯有多涉獵,勤學習,才是邁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的發跡過程,可資借鑑。
根據張董事長自傳所述,他在前半生中,可謂數度沒能如願做自己。高中時,他原本計劃長大後當個作家。但因父親提醒他寫作謀生不易,「可能會餓肚子」,因此他便漸漸打消作家夢。高中畢業後,由於文學念頭已打消,「理工的興趣打不起來」,他便聽從父親的建議,選擇了父親的母校:上海滬江大學的銀行系,打算就此棄文從商。只是好景不長,入學兩個多月後,上海落入共黨之手,迫使他先避難香港,再赴美求學,並在父親堅持下,改唸「興趣平平」的理工。在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後,為了日後能夠找到好工作,張董事長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只是事與願違,他竟然連續二年未能考入該校博士班,因此遭逢「有生以來最大打擊」,並被迫提前進入職場。而在選擇人生第一份工作時,他雖屬意「最有把握」的福特汽車,卻因「講價」不成而「惱羞成怒」的投入「毫無所知」的半導體業。
從1948年放棄作家夢而改唸商科,到被迫出國去唸無甚興趣的理工,再到想讀博士卻鎩羽而歸,以迄1955年「弄巧成拙」而與福特汽車擦身而過,短短七年間,張董事長多次未能如願做自己。不過這些挫折,都無法阻擋他日後的飛黃騰達。由於他的努力與恆心,在百轉千迴中,他還是成就了自己,成為世界級的頂尖人物。
但是,他真的沒做自己?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其實他自幼便一直在做自己:在做那個敏而好學、孜孜不倦、樂於自我充實的自己。他在小學時便養成了閱讀習慣,並且「一生都保持著」。進入南開中學後,他繼續大量閱讀包含戲劇、小說與散文在內的白話文與文言文,並開始涉獵西洋古典音樂。進入哈佛後,他不只數理化「循序漸進」,更「如海綿似地吸取了一切有能力吸收的西洋文化」。他除了大量涉獵各式英文著作,還經常看歌劇,參加音樂會以及演講會、辯論會。大二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後,雖然他對機械工程「始終沒有培養起一股熱情」,又須打工以補貼生活,但是由於他「立志在工程上用功」,並與好友「彼此激勵、互相討論質疑」,所以仍能自聰明用功又專注的同學中脫穎而出,以前三分之一的成績畢業,並以前四分之一的成績取得碩士學位。離開學校後,他進入希凡尼亞電子公司的半導體實驗室。雖然公司只想借重他在自動控制方面的知識以推動製程自動化,但是他還是主動的「狂熱學習半導體技術」。憑著自修與請益,再加上「學東西要徹底了解」的信念,對半導體「一無所知」的他充分利用下班時間,在短短數月內便打下了扎實的半導體知識。在希凡尼亞的三年,他「勤奮、不倦地為公司工作,不停地吸收新知識和新經驗」,勤讀論文,埋首研發,參加學術會議,甚至「徹夜不眠」的寫論文,俾累積實力並提高他「在公司內外的地位」。經過這些努力,原本陌生的半導體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