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惦惦呷三碗公的PayPal

2017-10-27 06:30

? 人氣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PayPal在2002年的狀況,根據被併購前發行新股的申請書,公司在2001年的營收略高於一億美元($103.7M),淨損略高於營收,但2002年第一季已經轉虧為盈,而且季營收相較於2001年同季度成長了接近三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eBay在併購PayPal後的第一份年報中並沒有單獨說明PayPal的營收數字,只公佈了它們所經手的支付總額為略高於二十億美元,此後的年報中eBay把PayPal以及他們接下來陸續收購的較小的支付業務的營收合併在年報裡為其三大類營收之一「Payments」,下表中我整理了2002年以來該業務的營收走勢。

20171024-PayPal(或eBay Payments)年營收成長。(資料整理自PayPal與eBay財報,作者提供)
PayPal(或eBay Payments)年營收成長。(資料整理自PayPal與eBay財報,作者提供)

上面的圖表中,2002年、2015年和2016年的營收數字取自於PayPal自己的財務報表,2003年到2014年的數字則來自於eBay的Payments業務營收數字。(註:事實上2015切割出去的PayPal包含了Payments以及其他部分業務,如果對比營收數字會有點出入,不過這些差距不影響本文主旨,因此在這裡忽略)

我們可以看到PayPal被併入eBay後仍然維持40%左右的年成長率,即使面對雷曼風暴也都還有10%成長率,爾後回升到18%左右的年成長率直到今天,去年總營收達到一百零八億美元。

試問有多少公司在上市後十五年仍然能維持穩定的雙位數百分比的營收成長率?更何況是營收已經抵達百億美元等級?而其執行長的名字甚至得Google才會記得起來?

事實上PayPal在被併購後的表現,肯定連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當年都無法預測。在2014年出版的〈從零到一〉中他下過這麼一段註解:

在2001年3月的當下,PayPal還未能獲利,但年營收成長達到100%。當我推估我們未來的現金流,我發現公司現值裡有75%來自2011年以後的獲利,這對於一個成立不過27個月的公司來說實在是很難以想像的事情。但即使那樣的估計事後也證實是低估了,今天的PayPal每年仍然成長15%,而折扣率比十年前更低,看起來現在公司的價值將會來自於2020年以及之後。

別忘了彼得・提爾留下這段文字時,距離他賣掉PayPal已經十二年,生肖都走完一輪,他也另外成立了Founders Fund,投資了臉書和SpaceX,還創辦了Palantir。在這麼多驚心動魄的投資案和輝煌成功之間,他淡然回顧PayPal,卻仍不免對其超越自己當年預期的表現感到驚嘆。

PayPal今日的市值比起2002年首次上市時,總共成長了七十倍。這十五年間的七十倍成長,幾乎都是在沒有彼得・提爾或者鋼鐵人莫斯克的狀況下達成的,換句話說PayPal這十五年來創造的alpha,都與創辦人無關,頗有一種打臉筆者〈創造ALPHA的是人〉一文的架勢。

如果我們硬要找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十五年前的支付市場實在太老舊、太龐大了,以至於成功點起火種的PayPal,光靠著網路效應進行有機的業務推廣,就能持續雙位數百分比成長十五年。

事實上支付市場之老舊和龐大,就連後起新秀Square都能夠靠一個小小的白色刷卡盒做到$12.5B的市值,更別提最近狂打『只靠七行程式代碼就做到九十二億美元估值』宣傳戰的Stripe,以及眾多如同亞馬遜河食人魚般地前仆後繼緊咬傳統銀行的支付新創。

PayPal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有時候找對了共同創辦人,還不如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市場——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通常可以看到對的時機和市場的就是對的創辦人,這樣子講起來筆者的臉就不會被PayPal打得太腫。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