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藻礁、啟用核四等公投案,意外地在這幾天吵得沸沸揚揚。經濟部的臉書貼文,底下留言區也有不少論戰,看到一些留言說「藻礁有什麼用?」、「全部填平算了」、「環團阻礙臺灣進步」、「連署的人頭腦該去檢查」……等等,實在令人難過。
而經濟部的貼文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因為大家要用電,所以天然氣接收站希望大家支持;那已經蓋好、其中一部機組已經高標準通過國際管理單位檢驗的核電廠,為什麼不能也希望大家支持呢?而要站在科學的立場,認真解釋這些問題,也往往是個不討好的工作。
認真推動環保議題的難處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各種活動、環境、氣候等問題是緊密相連的,但是要推廣給大眾,往往只能將需要時間消化的資料,整理成較為簡單的概念、口號,長久下來,就演變出許多各說各話的口水戰。例如反核(No Nukes)運動最早發起主要是反對核子武器、以發電用途掩護核子武器技術研發等,隨著技術進步、國際局勢改變,國際上已經愈來愈多較認真的環保人士轉而對核能抱持開放的態度,承認再生能源與核能源合作是對地球氣候問題很好的解方,但「反核」、「擁核」的爭議仍然繼續。
目前的藻礁議題中,核能議題也被多次提起,有人說無關擁核反核、有人批評為了硬推非核家園補足能源缺口、有人說這是推核能的藉口……。我想很多認真關心環境、並嘗試解釋這些議題的朋友,有時候都會覺得有點無力。對此我認為在相關議題推動上,需要先理解一些與溝通對象間的情境。
有一些人是真的關心環境的,而其中有些是非常嚴格的環保主義者,認為應該要將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減到最低,而且也願意過著簡單、原始的生活;所以可以接受不要核能,也不要為了補足電力缺口而在藻礁海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
還有一些認真關心環境的人,願意以科學為基礎尋找解決方案,不反對有限度地開發、做到不浪費資源,儘量在環境能夠負荷的範圍內,讓適度享受生活與環境保護有個平衡點;身為推動以核養綠的志工,我自己和其他很多夥伴都屬於這一類。
也有一些人非常熱血、很有熱情、覺得能參與環保議題很棒、很潮,這當然是好事,但可能少了較整體的概念,就如同藻礁、核能等議題看到的一些現象,每一方都慷慨激昂地講著,卻不容易達到交集;然而經過一些溝通、互相了解,倒也能皆大歡喜。
當然,也還有一些是政治擺第一的信徒,認為支持什麼就是什麼黨、反對什麼就是什麼黨,公共議題一定要扯一下黨派跟意識形態、認為什麼議題誰支持就是有問題等等。如果想要溝通,那就需要很有技巧地切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