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嗅到2B的商機,而且能立刻滿足『大廠無法滿足』的需求,是真的很靈活,」中衛行銷經理周令怡分析,本土疫情趨緩後,不少品牌希望為員工訂製宛如制服的企業口罩,或致贈給老客戶做為禮品。但大廠一來有常規醫療口罩要生產,有固定合作通路得滿足,產線已很滿;二來設計人力有限;三來即使最低訂購數量也仍偏高(編按:通常1萬片起跳),雙方往往還是很難對接。
此時,好罩卻因設計資源充足,敢打出「500片就客製化接單」,目前2C和2B業績占比已達各半。它的企業客戶超過200家,從保時捷、全家便利商店、阿誠鵝肉、台北燈會做到梁靜茹演唱會,等於囊括國際品牌、中小企業、政府單位與大型活動。
這也是因為好罩極為關鍵的第三步:放棄主打醫療口罩,換來更彈性的通路布局。
逆向不主打醫療口罩 前進百貨快閃店,通路更廣
細看好罩的臉書、官網與包裝,完全都沒有提及「醫療」2字。但直接向林暐倫求證時,他又立刻秀出「衛福部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許可證」,清楚顯示它確實是醫療口罩。
有認證為何刻意不放?「因為你要做到時尚,一定要搭配適合的通路!」他解釋,醫療口罩的規範極多,不准散裝、不准贈送、且必須在擁有藥商販售許可證的通路才能販售。
這正是同業們多只能在藥妝店上架的主因,例如另一家醫療設計口罩業者親親(Jiu Jiu),品牌創辦人簡士傑就透露,旗下品牌現階段通路只以康是美、屈臣氏和小三美日為主。(延伸閱讀:半導體大咖熱中斜槓》賣魚8年還在虧損,崇越董座再攻運動品牌想什麼?)
但林暐倫認為,街邊服裝店、百貨快閃店到大型集會免費贈品,全都是設計口罩可以大放異彩的地方。該策略確實奏效,海外訂單也開始湧現,最快3月底,東京就會有200多間藥妝店上架好罩。
那假使疫情突然結束,有想好退場機制嗎?他坦言早已盤算好,例如數位印刷機和包裝機都可以改做別的商品,實體門市就讓Caco去賣衣服,「重點是看到一個機會,你敢不敢去抓住?就是這樣而已。」
作者/蔡茹涵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