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報告委員,情感教育不完全是學校的責任

2017-10-29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情感教育與高材生的沒有必然連結,與其標籤「高材生不懂愛」,還不如正視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多數僅為學業成績,而漠視「與課業無關的旁門左道」。圖為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資料照,甘岱民攝)

作者認為,情感教育與高材生的沒有必然連結,與其標籤「高材生不懂愛」,還不如正視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多數僅為學業成績,而漠視「與課業無關的旁門左道」。圖為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資料照,甘岱民攝)

媒體披露,張廖萬堅委員在10月26日質詢時指出教育部明年的性平教育經費比今年減少1800萬元,甚至談到「高中遇到這樣的課程,很多老師就跳過不上了,到大學去,這所謂的人際關係的學分、戀愛學分其實也很少開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任教高中多年,對於委員的說法無法全然認同,想投書探討幾個問題。

一、高材生是普通人,不是聖人

台大的學生、醫科的學生也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當然可能犯錯。委員或許為了讓情感教育與性別平等預算減少有所關聯,舉了「台大生砍殺女友事件」、「高醫醫科生殺情敵後自殺事件」、「台大潑硫酸一死三傷事件」,談及情感教育的空白,但情感教育與高材生的有必然連結嗎?

筆者簡單搜尋「恐怖情人」一詞,近月以來的新聞便有「22歲小媽臉頰骨被打碎」、「新莊建案銷售中心砍殺」、「恐怖情人分手縱火」、「恐怖情人刺死前女友父親」,難道這些社會事件因為涉案者並非社會定義的「高材生」,所以無法作為台灣情感教育失敗的佐證?

二、情感教育並不只是學校的責任

本學期初家長日時,幾位家長在座談會上提出問題:「老師,我不希望我家孩子在高中時期交男/女朋友,那會影響學業。」學生閒聊時,也說:「我爸媽說,大學畢業才能交男/女朋友。」作為教師,筆者希望學生能在高中時期學習人際關係、處理感情問題,但總覺得父母心中愛子/女心切的那堵高牆並不是教育部編列多少預算就得以撼動。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筆者認為家長、教師應自高中便開始引導正確的情感教育,教導學生學會愛、學會寬恕、學會放下,而非在高中僅要求學生努力考取名校,等到學生到了名校因為不知如何疏導情緒而鑄下大錯時,方用輿論公審名校、對名校貼標籤。

再者,委員可能不清楚,戀愛學分只是大學生口中戲稱的「偽學分」之一(學業、社團、愛情),並不會有老師真正開設課程,感情這種抽象的東西也很難給予客觀公允的學期成績。

三、性別教育的漫漫長路

筆者曾經見過某單位辦理「性別意識培力」的工作坊,希望提升青少年/女獨立思考的能力,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理解與尊重差異。活動的出發點充滿希望,但卻在活動辦法上載明招收學員對象「僅限女學生」,對照活動目的著實讓人莞爾一笑。畢竟,多數女性身處性別刻板印象的被壓迫者的地位,在父權社會中要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招收的學員應當是位處較強勢方的男性抑是較弱勢方的女性,是件值得細思之事。

與其標籤名校、談論「高材生不懂愛」,還不如正視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多數僅為「學業成績優良」、「考上名校熱門科系」,彷彿成績、學歷便能夠完整評價一個人,而漠視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與課業無關的旁門左道」。對筆者而言,期望教育部編列預算推動中教與高教階段的情感教育僅是把責任拋了出去,是一種卸除個人責任的不正確心態,再再證明臺灣的性別教育還有一段漫漫長路得走。

情感教育就在你我周遭,也隨時能從你我開始!

*作者為不按牌理出牌的教育工作者,現職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