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日前宣布3月1日起將暫緩進口台灣鳳梨,禁令恐怕影響農民生計。返鄉青年「鳳梨王子」楊宇帆於臉書發文指出,最艱難的可能不是今年鳳梨產季,而是產季過後,明年產季的鳳梨已經種植完畢,但買方是否會購入鳳梨仍不明朗,果農可能陷入「照顧也不是,不照顧也不是」的窘境。
楊宇帆提到,相信「全民愛農民的力量」,政府會大力收購鳳梨、民眾會發起「愛台灣吃鳳梨」運動、YouTuber則會開始製作一系列鳳梨料理影片等等,推測至少2021年鳳梨農不會血本無歸。不過,明年產季要採收的鳳梨都已種下,接下來1年鳳梨農要面對價格下跌的恐懼,以及明年是否能外銷的不確定性,將面對「顧與不顧」的兩難。
楊宇帆認為,中國暫緩台灣鳳梨輸入的理由「檢疫性有害生物」只是幌子,中國從一開始簡單的買水果,到後來買人才、買技術,等技術成熟後,就反過來傾銷。他批評政府長期忽視農業技術外移的問題,「不管是哪個政府執政,基本無法管」。而殘酷的事實是,「香噴噴的人民幣」當前,賣技術的學者、農民跟政治人物都難以抗拒。
楊宇帆指出,還是要回歸「分散風險」的商業本質,不能將外銷市場全鎖定在一個區域,何況前車之鑑歷歷在目不是沒有先例,不管是台商製造業,或是農漁業「套路都一樣」。
楊宇帆:清明後價格肯定開始下滑
楊宇帆提到,台灣的鳳梨價格這幾年都處於「要爆不爆」的邊緣,不過總有些事件或天災救援,每年都有驚無險;但若沒有任何作為,清明過後鳳梨開始盛產時,價格肯定開始下滑。農民如果都預期市場會有崩盤風險,便會猶豫在這個時間點要花多少時間跟經費來栽種鳳梨。
此外,楊宇帆提醒,當全民搶救鳳梨,勢必就會壓縮到「其他沒有發語權的水果」,種其他水果的農民可能現在都「挫勒蛋」。此現象是給台灣農業一個很大的警訊,每個政府都知道,但也都不知道,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看這顆未爆彈在誰手中爆炸,或是用什麼的政治利益交換。這個環境對於有心卻沒有資源和背景的人相當艱困,要闖出點名堂真的不容易。
「既然無法改變環境,我就得順應環境,調整自己的模式。」楊宇帆表示,單靠種鳳梨跟副產品,自產自銷的模式很難走得長遠,所以自己才會有在台南市開店的規劃,也呼籲大家,3月下旬鳳梨採收時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