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台灣駐WTO代表團在瑞士日內瓦舉辦台灣蝴蝶蘭展,希望藉此宣傳台灣及台產蝴蝶蘭,一周活動吸引超過200名大使及當地政要。《風傳媒》在赴瑞士採訪之餘,也就台灣蝴蝶蘭產業為題製作後續報導,盼藉此更進一步了解位居台灣精緻農產外銷之首的蝴蝶蘭,在國際市場上所面對的挑戰。
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秘書長曾俊弼的辦公室裡,有座半面牆的櫃子,裡頭擺滿星巴克的城市杯,數量超過70個。「裡面9成都是我自己蒐集的,這9成裡又有9成的行程跟蘭花有關,」曾俊弼得意的說。
全世界86個國家,如今都能買到來自台灣的蘭花。曾俊弼頻繁造訪世界各角落的行程,除了反映台灣在國際蘭花市場的版圖不斷擴張;另一面也透露市場競爭越演越烈,台灣業者無法再關在島內埋頭苦幹。
全球蝴蝶蘭苗株供應量 3成來自台灣
在蘭花產業中,蝴蝶蘭最受消費者喜愛,也是蘭業生產大宗。要生產一盆一般生活中常見的蝴蝶蘭,各國業者多會分瓶苗、小苗、中苗、大苗直至抽梗苗,以階段接力方式栽培,就像台灣業者培育種苗後,養至中苗再出口日本,由當地業者接手催花、養至成花然後販售。若單以苗株供應量來看,去年全球市場共供應3億多株蝴蝶蘭苗,其中5成產自荷蘭、3成來自台灣,其餘2成來自東南亞國。
曾是全球蝴蝶蘭供應主力 卻節節敗退
台灣的蝴蝶蘭有超過9成出口,曾經是全球蝴蝶蘭供應主力,也是國內精緻農業外銷金額首位。然而根據農糧署資料,台灣的蝴蝶蘭出口金額,已在連續多年成長後,於3年前首度開始下滑。
「美國掉1成,新興市場成長1倍也還是補不回來,」曾俊弼直言,荷蘭平價蝴蝶蘭大舉進攻歐、美花卉市場,讓台灣蝴蝶蘭節節敗退,市佔每年正逐步以1%至3%下降中。究竟荷蘭業者有哪些攻勢、讓台灣業者只能咬牙苦撐?
【荷蘭的進擊1】自動化管理 優化成本結構
21世紀初,荷蘭業者開始打入蝴蝶蘭產業,向台灣業者買來種苗後,透過自動化生產、規格化產品等方式大量生產、快速搶市。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麒欣蘭業總經理許志堅指出,小農模式起家的台灣蘭業,1人最多管控300至500坪的溫室,但在荷蘭光1個人就能管理1萬坪溫室。其他荷蘭業者優化生產成本的方式,還包括只培育可市場化的種苗;事先精算、調整每盆花的高度,確保蝴蝶蘭能依序放入設計好的層架以節省運輸成本等。
曾俊弼坦言,荷蘭雖然經營蝴蝶蘭市場不到20年,但其他花卉產業已有百年歷史,意即大規模生產、企業化管理花卉產品的方式早已存在,只是把這些技術用在不同花種上而已。隨著全球化市場講求成本低廉,荷蘭業者面臨成本下修的壓力,只要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自動化配比,降價還是能獲利。相較之下,台灣業者很容易走上削價競爭路線,導致在以價格、產量為導向的全球化市場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