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基金目標是種子輪和A 輪的早期投資,募集基金的合夥人們相信自己一年可以看到2000個新創(交易流),如果預計一年投資10個新的新創,那麼投資率就是0.5%,在現代的風險資本產業中還算是健康。
接下來假設投資期為三年,那麼三年下來就是會投資有30間不同的新創公司。為了簡化起見,我們假設這30間新創公司在基金最早投資時都是種子輪進入,我們也可以假設種子輪大小平均金額為$1M——當然這部分數據要時時與最新的新創私募市場趨勢符合——平均佔股則為20%,而基金平均希望取得種子輪後公司的8%,這代表基金平均在種子輪投資的金額為:
(8% / 20%)× $1M = $400k
這樣子就可以算出基金在這些「首次投資」(first ticket)總共需要金額為:
30間新創 × $400k =$12M
但這僅僅是首次投資的部分。風險資本的重要原則就是「追加投資」——成為股東後風險資本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創業家的能力和習性,也更能及早知道新創公司成長得順利與否,因此可以在最佳的時機領先外人參與下一輪進行追加投資。
如果我們假設A輪平均募資金額為$5M,平均釋股為20%,而且A輪完成後連同種子輪投資的持股在內基金想要佔有最少新創公司的15%,那麼在A輪基金所需要的投資金額可以計算如下:
種子輪持股在經過A輪後的有效持股比例=8% ×(1 – 20%)=6.4%
基金在A輪必須額外取得的持股比=15% − 6.4% =8.6%
A輪必須投資的金額 =(8.6% / 20%)× $5M =$2.15M
如果我們假設已經進行首次投資的30間新創中,會有三分之一表現優異,值得加碼投資,那麼我們需要的追加投資總金額就會是:
基金所需追加投資金額=$2.15M × (30 × 1/3)=$21.5M
這裡注意到的是,儘管首次投資高達30間公司,追加投資只有10間,但追加投資所需要的總金額($21.5M)卻是首次投資總金額($12M)的將近兩倍,事實上這種1:2的比例在種子基金裡相當常見,讀者幾乎可以把它當作常數記住。
至此我們可以計算出基金最少需要的大小為:
基金最少需要募集金額=$12M+$21.5M=$33.5M
做完這個運算後,讀者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許多種子輪基金(包含我們Hardware Club的第一號基金)都落在$25M到$40M的區間了吧?
那麼假設一支種子輪基金募集了$40M,這到底算多還是算少呢?以一般2%管理費計算,這支基金一年的總管理費為$800k,聽起來雖然不像華爾街的數字,好像也還算可以。但是如果考慮到一個30間公司的投資組合可能需要三個合夥人才能管理,再聘用一兩位全職Associate,一位助理,租一間在大都會精華地段的辦公室,各種商務旅行開支⋯⋯等,那麼$800k其實一點都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