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於2005年就已經提出雛形,2006年正式公告並與全球首批機構簽署。經過多年的演進及增修,每年公布的投資指南中,協助資產管理者與投資機構,將長期影響企業的ESG因子,納入投資組合的考量之中。以「環境」層面舉例來說,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進行預防環境挑戰之策略,針對能源,水資源,原物料,生物多樣性,廢棄物排放,物流與銷售過程中的碳足跡等,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數百家金融與投資機構加入PRI,包含上述提到的政府退休基金,或諸如存款保險,勞保基金等,所管理資產的規模高達數十兆美元。
也因為們越來越多機構投資人願意將PRI納入投資考量,非僅參考傳統的財務表現,引導企業盡力符合ESG表準,這樣一來,不只更容易受到投資人青睞,長期穩定獲利較為穩定,並在經營事業之餘所投入的社會參與,往往也能帶來更廣泛的正面影響力,或是創造出那些暖心的故事。
舉例來說,The Lion’s Share這個基金會,是由一間在澳洲的製片公司FINCH所發起,結合了聯合國發展署(UNDP),以及美國的食品加工集團瑪氏食品(MARS)的力量,一起成立的非營利機構。身為知名製片公司的FINCH,從長期的業務中觀察到大量的廣告,影片使用到了動物演員,而80%的動物在拍攝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此而產生:「為什麼要花高價聘請人類演員與模特兒,但動物演員卻沒什麼人在關心他們的權益?」
The Lion’s Share的目的,就是透過號招世界上主要的廣告,製片公司與業主,從有動物參與的影片中,撥出一小部分獲利,作為支持動物保育和保護他們棲息地的基金。此舉能夠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第14「海洋生態」與第15「陸地生態」,乃至進一步達成第13「氣候行動」所提倡的目標,當然,也是企業落實ESG的良好典範,包含香港天聯廣告(BBDO),尼爾森行銷顧問公司(nielsen),精品品牌Cartier,GUCCI等,甚至是坎城影展的主辦單位皆已表態支持或加入行動。再者,由於大眾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歐美地區),舉凡能夠在商業活動之餘,增添這些非純財務面的附加價值,根據調查,往往更能吸引消費者與投資人,增加黏著度,幫助品牌形象,從而讓營收可以細水長流,並為投資人創造永續的績效。
最後,回顧PRI十幾年來的發展,2006年4月第一版的PRI發布,當時全球僅16個國家的機構響應; 隔年便已徵集到超過190個簽署的投資方,並出版進度報告; 到了2008-2009金融海嘯時期,PRI更是逆勢成長,成為不僅投資機構,乃至企業端都是其為復甦的有效工具,而09年1月,世界上主要的證交所也在PRI的指導下,與聯合國共同提出「永續證券交易所倡議」(Sustainable Stock Exchanges Initiative),旨在發展更符合ESG的指數; 2010年,PRI又加入了50多個新指標,提倡公司財報透明化,並嚴格落實反貪腐準則,同年12月,發布報告指出若無採取任何作為,放任企業以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方式發展下去,在2025年恐對全球18%的GDP產生負面影響; 2011-2012適逢歐債危機,PRI再次被重視,特別是歐盟執委會宣布將制定一系列政策,用以輔導/規範企業在ESG的投入,同年PRI委員會與PwC亦共同發布研究結果,指出80%的企業併購,被併購方會因為低落的ESG表現,因而估值被打折扣;到了2013-2014年,世界各地已有越來越多的專業經理人與資產管理主管,認知到ESG與PRI的原則,並積極運用在企業管理和投資組合上,甚至連金融界的專業考試,諸如特許財務分析師執照(CFA),也紛紛納入PRI作為檢測內容,確保從業人員能夠明白相關的非財務投資考量; 2015之後,氣候變遷議題與亞洲漸成為PRI的焦點,更多的「氣候因子」與可能產生的挑戰和機會,被各界討論。同時,接續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之後,聯合國也在2015年近一步提出17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或ESG,以及機構在參照PRI擬定投資策略的時候,有更多面相的參考基準。
根據標普全球企業永續部門總監 Cheryl Chen,在2020年亞太社會創新高峰上的致詞,他認為企業在社會責任與商業獲利之間,仍常常面臨取捨,「社會公益和利潤的二分法不會在一夕之間消失,但是彼此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沒有人說將來一定要在社會公益和利潤之間二選一,兩者其實是可以兼容並蓄的。追求利潤的企業,應該也要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
*作者曾任職於聯合國科技部門,派駐過歐亞非不同城市。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永續發展,以及社會創新等議題。喜歡旅行,觀察,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