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負擔」嗎?

2017-11-06 07:10

? 人氣

然而,最可貴也最大不同的,就是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台灣人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建立了民主。這不只是靠黨外及組黨人士的啓蒙,更重要而為大多數台灣民主運動史着作忽略的,是要靠民主思想的啓蒙;當島內不足提供這種思想啓蒙空間時,啓蒙者就在海外盡情發揮,並傳播及影響到島內。而台灣既能由白色恐怖及戒嚴體制變成民主體制,雖然需要民主啓蒙,但這不也說明了中華民國不是台灣的負擔,而是某種反面助力嗎?享受了這麼多年民主果實而對民主體制誕生及深化沒有多少貢獻的人,有資格說「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負擔」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華民國「正常化」確是一個問題。在台灣很少人不想「國家正常化」的,它的困難是不能而非不行。退而求其次之道,就該團結國內、深化民主、廣結國際善緣、發揮普世價值優勢,久而久之,「正常化」才可望水到渠成、迂迴達成。

穩固的民主本來就具備莫大能量,能促成國內(族群、政黨)和諧及國際兩岸和諧。但要穩固民主,首先就不能任由分裂對抗主宰台灣政壇及社會,而需要更多耐心、愛心、克制。如同2007年民進黨《正常國家決議文》取代《台灣前途決議文》時,我撰文指出的:「民主及文明永遠不可能建立在對抗及毀滅上,猶如反常操作不可能建立正常國家。正常國家只能來自正常民主。」

民進黨全代會上,蔡英文致辭提憲改。(柯承惠攝)
十八年前,民進黨曾試圖以《台灣前途決義文》解決正名問題。圖為今年民進黨全代會上,蔡英文致辭提憲改。(柯承惠攝)

1999年民進黨 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好不容易解決了多年來對抗及紛擾不斷的「不承認中華民國爭議」。同樣的戰火不該再點燃。中華民國已是民主體制,已經過「中華民國第二次共和」(生根在台灣),它絕對不是「台灣的負擔」,它的「正名」也不能透過否定中華民國方式進行。

2005年我的《還要不要中華民國》一文提出了解決「正名」之道:

「台灣正名不是問題,如何正名才是問題。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安德森定義),是思想家的創造物(泰勒定義)。但如果沒有更深層的聯合及更誠懇的溝通,民族及國族不可能生長茁壯、開花結果。」「台灣民主化的動力是不分統獨省籍,促成中華民國自由、民主、改革。中華民國與台灣之不能硬性切割,猶如統獨及族群之不能切割;大家都在台灣,都繼承中華民國。如果強要切割,台灣民主今日的慘狀就會出現:統獨對抗變成了犧牲民主、犧牲經濟的對抗,雙方的敵人也由中共變成對方;統獨不是在消滅對方,而是在消滅自己。台灣統獨這對連體嬰一旦切割,就是一屍兩命!」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