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內戰中鐵馬金戈血流成河中成長的起來的政府,與其嚴密控制的軍隊一樣的獨裁並且迷信暴力。這是戰爭教會勝利者最重要的生存哲學,就如蔣介石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與最近剛剛完成重新集權於最高領袖的中國共產黨。布爾雪維克在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進行居於中心位置的內戰,必須動員各種資源一一消滅處於外線位置,並且有帝國主義外援的各個反共勢力。
這使得內戰留給蘇聯以及後來各個共產盟國的歷史經驗教訓,就是必須要使黨治國的鐵衛紅軍,能夠隨時進行廣正面大縱深的高度機動,同時形成絕對優勢的速度與兵火力優勢於敵人以快打慢,才能戰略上以寡擊眾,戰術上以眾擊寡。在一戰以後的軍事科技,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在外國先進國家的封鎖下建立起自己的重工業基礎,以建設一支以各種作戰用車輛所組成的機械化或至少摩托化部隊。因此對這些原先都是貧窮落後工業化程度很低的農業國來說,先軍政治與以重工業導向的計畫經濟,就是一道道必須要去翻滾的刀山火海。因此在史達林時期的蘇聯,毛澤東時期的中國與現在的朝鮮,大面積的人造饑荒與民生凋敝,就都是必不可免的災難性過程。
看完共產黨迷信暴力的性格組成緣由以後,回過來認識我們自己,介於帝制與共產之間歷史階段的中華民國,雖然國祚比短命的克倫斯基政府長很多,但是可能避免克倫斯基政府最終潰敗的命運嗎?
1949年內戰的結局,已經使得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命運,準確無誤地複製了俄國克倫斯基政府與其後30幾個白軍勢力的結局。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今日仍在面對共產黨勢力入侵的威脅,我們又該從克倫斯基倉皇出逃的腳印上找到甚麼歷史教訓引以為鑑呢?
1917年俄國革命響徹雲霄的口號「土地、和平、麵包」,這表徵人民對曠日持久戰爭的厭倦,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並且發展經濟過好日子。羅曼諾夫王朝因為無法回應這樣的訴求而迅速在2月革命中被推翻,繼任的兩個資產階級聯合政府也都無法滿足其中任何一個訴求。他們因為可笑的國際義務繼續堅持對德國與奧匈帝國的作戰,哪怕是3年大戰已經使得俄國民窮財盡,數百萬俄國大好青年非死即俘。更不用說俄國農民所渴求的分配土地與發展經濟,也更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實施民主政治。於是7個多月在內憂外患中的混亂,只等來十月革命一聲砲響,給臨時政府乃至於整個俄國的民主憲政送來了滅亡。
相形之下卻很少有人記得的是,就在十月革命過去約整整一年以後,1918年11月3日,在馬克斯的故鄉德國北部基爾港爆發的8萬水兵起義。1918年10月25 日,德意志帝國海軍司令部下令基爾港的德國公海艦隊出海同英軍作戰,要不就「光榮地戰勝」,若失敗就「光榮地沉沒」。由於英德雙方此時海上的優劣態勢十分明顯,基爾港不願意白白送死的德國海軍官兵們拒絕起錨,並把軍艦熄火甚至自沉。在當局逮捕鎮壓抗命軍人下矛盾激化,反戰的士兵與同樣不願繼續戰爭的當地工人與市民迅速聯合,建立了全德國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幾乎跟俄國共產革命是一模一樣,要求「土地、和平、麵包」的德國版十月革命由此爆發。這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起點,同時也導致德國被迫宣布停戰,帝國解體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