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俊觀點:《台灣通史》大志苦心,瑕不掩瑜

2021-04-04 05:40

? 人氣

復有當時日本總督府(行政)總務長官下村宏(Shimomura Hiro-shi,1875-1957;1915-1921任期)於庚申〔大正9年,1920〕秋9月之序:「連氏著述頗富,《台灣通史》稿本典據精深,記述詳明,分類有法,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迄二次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桎梏統領,國史館主任委員(館長)張繼(溥泉)為雅堂生前摯交詩友,乃再有34年8月,寫於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日之紀念序文:「台灣通史者,史家連雅堂先生之著也,以〔司馬〕子長〔班固〕孟堅之識,為〔王〕船山、〔顧〕亭林之文,綱舉目張,鉅細靡遺,洵為近世史學之偉作也;充沛民族精神,愛國熱誠,嘗以台灣所失者土地,而長存者精神,嘔心之作,永垂不朽」。

本書卷末更有雅堂夫人沈璈(少雲)之〈後序〉,因陪侍左右,耳聞親睹,濡浸情深,當為直接第一手資料,故亦登錄全文,祈請諒察。

〈後序〉

雅堂夫子既作《臺灣通史》,將付剞劂;璈讀而喜之。已而歎曰:「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璈來歸之時,夫子方弱冠,閉戶讀書,不與外事。既而出任報務,伸紙吮毫,縱橫議論。又以其餘力網羅舊籍,旁證新書,欲撰臺灣通史,以詔之世;顧時猶未遑也。越數年,去之廈門,游南嶠,鼓吹擯滿,瀕於危者數矣。事挫而歸。歸而再任報務,復欲以其餘力撰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而時又未遑也。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屬,長揖而去,遂歷禹域,入燕京,出萬里長城,徘徊塞上,倦游而歸。歸而復任報務。茶餘飯後,每顧而語曰:「吾平生有兩大事,其一已成,而通史未就;吾其何以對我臺灣」?於是發篋出書,積稿盈尺,遂整齊之,每至夜闌始息。如是三年而書成,又二年而後付梓。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艱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鑒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然而夫子之念未已也,經綸道術,煥發文章,璈當日侍其旁,以讀他時之新著。

大正庚申〔九年〕元夜,歸連門沈璈少雲氏敘於稻江之棠雲閣。

《台灣通史》評價

任何一本學術著作,很難寫到十全十美,毫無缺憾囿限;它難免會呈現有優缺點,連氏《台灣通史》亦不例外;其美中不足者,如全書未注明引用資料出處,又如〈卷一開闢紀〉之「科摩沙」、「荷西麻韋郎」(應為福爾摩沙、韋麻郎);〈卷四獨立紀〉之日軍由「鼎底澳」上陸(應是澳底);〈卷十五撫墾志〉「有粤人黃祈安者」(正確為黃祈英);〈卷二十一鄉治志〉「彰化縣義塚,一為知縣胡邦幹置」(應是胡邦翰);〈卷二十二宗教志〉「慈雲閣,康熙三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正確在康熙五十三年);「福祐宮,御書翼天昭佑」(應為翌天昭佑);〈卷二十四藝文志〉「鳳山縣志十二卷,知縣李丕焜輯」(正確是李丕煜);〈卷三十四列傳六藍鼎元〉「著東征集三卷」(正確為六卷)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