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參觀煙酒公賣局,招待我們的主人講了2個故事:1位體貼的太太每次買菜時,總不忘記為她吸煙的先生帶回1、2包香煙。後來聽說香煙可能導致肺癌,在談癌色變聲中,太太就勸先生戒煙,因而也不再替他帶煙回來了。先生幽默地說:「你還是別勸我戒煙吧,過去你替我買煙時,我每回點上1支煙,就會體味你的無限溫存,如今沒有了煙,心裡空空洞洞的,煙雖然戒了,你對我的好處也統統忘光了。」
另有1位太太,每當先生買煙時,她都把一分等量的錢,丟在1個匣子裡。當年終結帳時,太太倒出匣子裡的錢,對先生說:「你看,這就是你1年裡吸煙所消耗的錢,多浪費?」先生一看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他下決心說:「好,不抽了。」到了第2年結帳時,問太太:「我不吸煙,你該省下雙倍的錢了吧。」可是太太的匣子卻是空空的,因為先生不買煙,她也就不存「相對基金」了。先生大笑說:「你看,吸煙不但不浪費,反倒可幫你養成儲蓄的習慣呢。」
這2則故事是推銷香煙的最好宣傳,一定也是癮君子們津津樂道的最好吸煙理由。其實吸煙確實有一分悠閒的情趣。吸煙的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據說飯後抽煙,最易引人上癮。因為吃飯是人生大事,能吃一頓痛痛快快的飯,放下碗筷,躊躇滿志地點起一支煙,慢慢兒吞吐,有助消化。戒煙的人,最怕人家在飯後給你遞過1支煙來,你如搖手婉謝,他一定會說:「別那麼嚴重,飯後嘛,來一支。」於是你就無可抗拒地接過來了。
我聽過很多吸煙的朋友說,戒煙最易也最難,一生不知戒多少次煙,也不知破多少次戒,吸而後戒,戒而復吸,最後還是找個不戒煙的理由,以求吸個心安理得。即使醫學界宣布肺癌的原因50%是由於吸煙,他們也會說,如果另外的50%是由於空氣污染的話,那麼機會各半,縱使不因吸煙致癌,也一樣可由空氣污染致癌,何況後者已成為大都市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個人戒煙又何補於事呢,這當然是詭辯,也是掩耳盜鈴之說。我個人認為,凡事只要恰到好處,都是有利而無害。吸煙如能以欣賞生活情趣的心情而吸,則寫稿者可有助文思,日理萬機者可鬆弛神經,朋友晤談時可以促進話題,一時心煩意亂時可以排除煩憂,但如吸到一日數包,臉有「煙」色,即使不得癌症,也是心為「煙」役,實在沒有什麼享受可說了。
我故鄉稱吸煙不上癮的人謂之「抽爽煙」。我覺得這個「爽」字最值得玩味。凡事如都能以一分「爽」的心情去接受,便覺得輕鬆愉快,得之不會過分喜,失之不會過分憂。記得很多年前1位高年父執,因胃病不得不戒煙。初時覺得很難,他後來想出個辦法,採用遞減方式,偶然抽1支,如再想抽時,他即以薄荷糖含口中代替,心裡想著最快樂得意之事,或閱讀最喜歡的書籍。久而久之,癮頭逐漸淡去,後來養成即使接受旁人勸煙也不再上癮的習慣。
從戒煙中,他還悟出一個養病之道。就是心情放鬆,任其自然,病未除時不焦急,病去再發時他也不擔憂。他覺得有一點輕微的胃病,正如偶然抽爽煙,是不會有什麼害處的。那時患癌症者的數字還沒像今天這麼驚人,而說實在的,即使煙能致癌,而「百憂攻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未始不可致癌。我說這話並非勸人抽煙,而是說無論抽煙、戒煙,都當有一分和悅心情,則抽也不會有癮,正如飲酒而不沉湎,那麼戒也不會痛苦了。
宋理學家講究「明心見性」,要求「此心把握得住」。有一次一個病人問陽明先生「格病工夫最難,當如何著手?」先生答道:「常快樂便是工夫。」現在我把這道理借來說:「吸煙要吸得快樂,戒煙也要戒得快樂。」如果時時在說「這是最後一支煙」而一天不知抽多少個「最後一支煙」的話,倒不如從「飯後一支煙」逐漸減少呢!
*作者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為知名散文作家。本文選自新版《讀書與生活》(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