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由於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步承接其他國家部分低階製造產能,紡織品製造和出口貿易快速成長,紡織製造中心有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
原因主要是兩方面:其一,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薪資水準、人力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提升,導致人力成本持續上升,製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企業利潤空間逐漸縮窄。其二,大陸環保政策的趨嚴也增加了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此時,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卻在人力成本端表現出明顯優勢,紡織產業佈局東南亞等海外地區已是大勢所趨,全球紡織製造中心將繼續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移。
所以,中國棉紡織產業鏈會否被絞斷?這就好像不斷炒作中國製造業的「外移」是一個道理。現象是有的,但這並不表示產業鏈的斷裂,而是產業升級的過程。事實上,中國大陸紡織業也在做升級換代。
會造成新疆大幅失業嗎?
會因為限制新疆棉造成新疆大幅失業,甚至引發社會動亂嗎?這是外界很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就中國大陸內部脈絡而言,一方面對於產量最大的新疆棉,基於民族產業保護,原本就有國家統一定價;另一方面,2011年9月1日,中國大陸正式實施國家棉花收儲計劃,對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抑制外國低價棉花的傾銷,保護本國的棉花產業。從市場需求和價格看,新疆棉都受到保護。更別說,在今天中國大陸社會氛圍之下,更多「國潮」品牌是很可能下單新疆棉的,這只會對新疆棉構成利多。
基於此,所謂外國品牌減少訂單,造成生產線萎縮,從而打擊新疆棉花產業鏈,進一步導致失業的推論就是不成立的。此外北京對少數民族產業長期都有保護政策,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更不可能出現意外。
中國暴露的軟實力弱點
雖然從經濟角度分析,打擊新疆棉並未真正打到要害,但也對中國造成了切實影響。因為將新疆棉花設定為戰場,不僅把西方自己在國際輿論場放到了政治正確的高度,抹黑了中國,還提高了北京在新疆的管治成本,挑撥了相關企業在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關係,惡化了中國透過國際商業公司與外部主流世界建立的經濟與貿易聯繫,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和外部的經濟聯繫。
這也是學者吳啟訥接受本刊採訪時所提出的憂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盤算,遠不止打擊中國的紡織業,他們所要打擊的更大目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近年來,中國紡織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向西部移動,除了帶動中國西部的經濟開發,更重要的是,它在實體空間上貫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打擊新疆經濟,就可以打斷一帶一路的空間連結,將中國經濟局限在東南沿海,鎖定它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