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局勢的火爆與日俱增。國際社會呼籲聯合國進行軍事幹預,而緬甸數個武裝少數民族團體出面喊話,威脅將支持緬甸抗議者對抗軍政府。與此同時,美國緬甸社區指控中共染指緬甸事務、支持政變的軍政府、擾亂緬甸的民主進程。
緬甸人一直指控中共與緬甸的軍方政變以及隨後的混亂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緬甸時報》(Myanmar Times)刊文稱,羅興亞事件爆發後,西方開始疏遠緬甸,這使得民盟政府不得不一改過去的謹慎,開始仰賴中國資金,來維持國家的建設與經濟發展。後來,緬甸被納入中國一帶一路「中緬經濟走廊」的計畫越來越多,前年與去年九成以上的重大能源開發計畫,都被中國國企及有關企業一手囊括。
北京在緬甸的「利益至上」
《緬甸時報》資深記者劉忠恩對美國之音表示,事實上,本次緬甸軍方政變中,並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北京在背後支持;不過,中國在聯合國和在國際社會,都以不干涉內政作為理由,不發表批評意見,「西方國家包括美國都已經表態譴責,而中國不表態,不譴責,不施壓。所以,緬甸人特別認為,你不表態是不是就表示在背後支持發動政變?」
劉忠恩說,其他亞洲國家,比方日本當初也是沉默不語,直到3月27日100多人被軍方打死後才表態,「不過,緬甸人一直有反中情緒。2000年代,中國參與密松水電站的修建,實際上大部分電力將輸回中國,這導致緬甸人指控中國利用緬甸和濫用資源,進而發生大規模反中示威,直到2011年9月,緬甸總統吳登盛在國會宣布,水電站在他的總統任期內停建。那是緬甸反中情緒達到頂峰的時刻,雖然後來退燒,但並沒有消失。」
剛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院碩士計畫畢業的緬甸裔楊邦宏(Joy Joy Yang)告訴美國之音,中緬關係很復雜,需要更細致的瞭解:「緬甸國內有很多利益方,北京不僅僅是與軍政府打交道,它也與民選政府打交道,也和中緬邊境不同的少數民族群體打交道。所以,這其中有複雜的互動。」
楊邦宏認為,北京一直很務實地與緬甸來往,「北京知道如何跟不同的利益方合作。它在緬甸有很多戰略和經濟利益,無論誰執政,都需要讓這些利益能夠持續繁榮下去。但現在的情況是,他們需要與軍方打交道,但迫於形勢壓力又很難與之互動。」
《緬甸時報》稱,對於中國而言,緬甸不管誰主政,只要情勢盡快穩定,中方都是得利的一方,所以,「政變後中國官媒避談『政變』,只輕描淡寫描述是『重大的內閣改組』;中國也曾數度阻擋聯合國譴責緬甸的聲明,而且阻撓任何針對緬甸的決議得以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