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美軍不斷軍改,與解放軍已形成「代差」
亓樂義說,同一時間習近平又看到美國很精進,習近平以為過去20年,美國打反恐戰爭,就只會打反恐,不會打常規的作戰,但實際上美國也在做軍事改革。
亓樂義說,這幾次全球性的軍事變革,都是美軍帶頭往前,在面對過去蘇聯發展核武、精準打擊能力均有斬獲下,只有自己進一步延伸新的技術,「讓美軍永遠保持在前面」。亓樂義說,等到這些軍事技術大家都有了,美國又開始發展智能化、大數據。如果不想方設法趕上,那中間形成的就是「代差」。所以習近平時代的解放軍改革,遠比過去更為緊迫。
黃介正對此提出補充,指研究解放軍常會有3個「警鐘」,包括1979年中越戰爭,當時只能算是慘和,再到1991年波斯灣戰爭,解放軍第一次看到地面戰鬥可以在100小時內結束,遠距精準打擊更是美軍只要在船上按一個鈕,戰斧巡弋飛彈就可以打到目標。
黃介正說,這些衝擊讓解放軍一步一步在改,但當中仍有一些落差;有人說1979年後,解放軍已42年沒有打仗,被歸類在業餘組、不像美軍是職業隊,所以習近平可能看到的就是這點。
亓樂義:判斷解放軍軍改成敗,要看「以法領軍」成不成
至於從何判斷解放軍軍改成功或失敗?亓樂義說,未來不管新任領導人有沒有軍事背景,只要他站到那個位置,全軍就應該要服從他,「這就是法律規定的」,所以未來那個人上來,如果他比較弱或被架空,就代表這個軍改是失敗的,以法治軍也是失敗的。
亓樂義說,相反如果這個人能夠掌握軍權,軍隊是按照法治來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因他個人有多少經歷與威望而有不同,那這就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而隨著解放軍軍事力量發展,甚至近日都還有共軍航母在我東部海域停駐,外界關注其區域拒止與反介入作戰整備情形。亓樂義說,在習近平軍改後,已從打贏當面對手到制衡對手,而這個對手就是美國。
亓樂義以共軍火箭軍有東風21D(射距2000公里,用於反艦)到東風26(射距4000公里)為例,讓單一美軍航艦到關島之間都是目標,「這個震懾力是有的」。亓樂義又說,然而美軍航艦本身存在強大防空網,加上又能以30節航速行駛,彈道飛彈要打固定目標都不容易,更何況是移動目標,因此現階段仍存在技術上的差距,簡言之就是具備手段,但實戰能力未知。
黃介正:解放軍導彈目標是對美國政客造成心理威懾
黃介正對此亦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其實未必害怕這樣的飛彈,相反的,這些導彈的目標應是瞄準美國國會山莊及做成決策之人,因為美國由文人領軍,這樣的做法能讓相關決策者顧忌或怯於對解放軍用兵。
黃介正說,因為對政客而言,要的終究是選票,而滿載的航艦人數多達6000,中共如果攻擊,區域情勢快速升高,就變成兩個核子大國間的大事,因此美國會有顧忌,考慮的面向也更多,間接形成飛彈未射,卻對你形成心理威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