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魚吃,不如教他怎麼捕魚。儘管後疫情時代即將來臨,但觀光業勢必還是無法短期內復甦,許多與遊客高度相關的工商業,仍然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政府發錢能力總有其極限。還是需要開闢新市場、新通路才行。
在商周「札幌機場這間伴手禮店,業績竟創疫情前的十倍!怎麼做到的?」一文中,我們看到了日本人的生存創意。將賣不掉的北海道特產,以福袋方式包裝,誘發消費者購物慾望,成功帶動業績。而受到北海道經驗的啟發,原本就已和日本復興廳共同推進「地方復興專案」的電商樂天市場,也召集京都、大分以及熊本官方與民間團體,推出復興福袋,都創造不錯業績,對在地產業解決窘境起相當程度幫助。
把焦點轉回國內。台灣面臨的困境與日本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台灣疫情控制比日本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因國內疫情控制得宜,加上民眾無法出國,造就了一波國旅榮景。然而大眾對旅遊的興趣,總有其極限,今年就很明顯可看到國旅降溫。
而對中北部縣市來說,情勢尤其嚴峻。由於高鐵便利,中北部縣市往往都只能吸納一日遊的族群,難以讓遊客願意待較長的時間,做充足的消費。這是結構性因素,恐怕還是得等國門開放,引進各國遊客來解決,畢竟對外國人來說,台灣各縣市是比較「平等」,都是外國旅遊的一部分。但這一天終究來不了這麼快,還是要自力救濟。
北海道的伴手禮店,靠著創意行銷走出了一片天。國內我們也看到一些公私部門,正在作轉型電商的努力。比方新竹縣政府與PChome商店街、全球柑仔店合作,將整合三方資源,輔導新竹縣在地特色物產店經營電商,不只開拓國內市場,更期望把新竹縣標誌性的特產行銷國際,就是一個可參考的案例。
當然,從實體轉移到網路,甚至還要賣到海外,這一步並無想像中容易。除了要先把在地農特產品盡量無遺漏上架外,更需要行銷,比方把商品特色化、故事化,提供消費者更大的附加價值。甚至還要考慮國外消費者的特性,做相應的調整,這在在都是不容易的事。
但,再不容易都要有個開始,國際人流無法正常交流,至少物流還算通暢。台灣經營國際觀光多年,也建立一定的國際旅遊品牌信譽,把優良的台灣特產賣到國外,絕對是值得努力的。新竹縣政府的作法絕對是好的開始,也望台灣有更多的公私部門開始努力,一起撐過疫情的寒冬。
*作者為設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