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事件40周年》鬆動黨國威權體制 樹立台灣民主里程碑

2017-11-19 08:00

? 人氣

中壢事件發生地,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寺人孟子@Wikipedia / CC BY-SA 4.0)

中壢事件發生地,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寺人孟子@Wikipedia / CC BY-SA 4.0)

40年前發生在桃園的「中壢事件」,是台灣近代民主運動史上的重要關鍵點,它鬆動了「黨國威權體制」,也開啟台灣逐漸邁向民主的道路,實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曾經協助撰寫桃園縣誌的元智大學社政系教授劉阿榮告訴中央社記者,1977年底舉辦的5項地方公職選舉,是國民黨在台實施地方自治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年11月19日在中壢國小213投開票所發生作票舞弊嫌疑引爆「中壢事件」,這場台灣地方選舉史上大規模群眾抗議運動,曝露「黨國威權體制」鬆動的端倪,啟發台灣逐漸邁向民主之路。

對中壢事件有著深入研究的劉阿榮表示,「中壢事件」前因為「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影響,讓台灣民眾噤聲。隨著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情勢的轉變讓威權逐漸鬆動。

劉阿榮說,加上台灣經濟發展正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商業社會,民主政治觀念、自由市場經濟逐漸成為市民關心的議題,民眾開始注意台灣政經發展中「公平正義」的問題,市民社會力量逐漸覺醒。

劉阿榮指出,當年國民黨對許信良的「前衛」及「特殊言行」不滿,不僅提名聲望較低的歐憲瑜為縣長候選人,又開除有相當群眾基礎的許信良黨籍,國民黨的提名不當,加上民眾對過去選舉不公情緒的累積,才會在桃園引爆「中壢事件」。

劉阿榮認為,當時政府相關人員並不了解事態的嚴重與複雜,也無危機處理經驗,競選期間未採取強制干預制止,事發當時未察覺事態嚴重,並未全力予以打擊,事後處置也以「療傷止痛」為原則未擴大整肅,種種方式都預示台灣政治社會,逐漸朝民主與容忍的方向前進。

劉阿榮告訴中央社記者,當年事件主角之一的許信良曾比喻「中壢事件可以說是啟動台灣民主的動能,就像開電一樣」。不過當時的民眾並不知道,「中壢事件」對台灣民主的影響與啟示超乎他們的想像。

劉阿榮指出,這場抗爭事件在選委會宣布許信良獲勝後才完全平息,但事件對蔣經國和執政者造成極大震撼,國民黨體會到黨外勢力漸成氣候及政治高壓政策可能帶來的危險性,進而引發國民黨威權體制鬆動,甚至被迫做出一連串改革。

劉阿榮說,像是在1987年宣布台澎地區解嚴,1991 年終止動員戡亂等,這些民主化運動被稱為台灣地區的「威權轉型」,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中壢事件的影響。

劉阿榮表示,此後的選舉更有多位黨外及無黨籍人士當選,中壢事件明顯使國民黨長期以來「支配者」的角色受到嚴峻挑戰,選舉結果也使國民黨開始認清民心所向,強而有力的競爭者存在不容漠視。反對勢力的大幅成長,鼓舞黨外人士邁向組黨之路,終於在1986年成立「民主進步黨」。

不過劉阿榮也指出,中壢事件後,黨外人士因路線的不同也產生分裂,溫和派認為應以合法鬥爭為主要手段,激進派則認為「中壢事件」顯示了「民心向背」及群眾力量可用,應把「街頭鬥爭」當成主要手段。不同路線、地區的反對勢力領導人聲勢漸增,即使「民進黨」組黨完成後,仍有各派系山頭存在。

劉阿榮認為,1977年的「中壢事件」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重大事件,也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撼動了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也喚醒台灣民眾對於「黨國體制」下,不公平正義現象的反抗,更開展日後一連串民主與社會運動,逐漸迫使國民黨政府進入「威權轉型」邁向「民主鞏固」。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