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時代背景,相同的市場脈絡《跟凱因斯學價值投資》書摘(3)

2021-05-09 04:40

? 人氣

凱因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過去一個世紀,當時的投資市場與現在差異巨大,當年沒有電腦、無法即時取得各種企業資訊、會計制度尚不如今天完備、交易成本高昂。(取自pixabay)

凱因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過去一個世紀,當時的投資市場與現在差異巨大,當年沒有電腦、無法即時取得各種企業資訊、會計制度尚不如今天完備、交易成本高昂。(取自pixabay)

曾經聽一位資深的券商經理聊到價值投資,他說:「在二○○八年以前,市場上的投資人沒多少人運用價值投資,大多數散戶都是追趨勢,看技術分析。直到金融海嘯崩盤後,價值投資才開始有越來越多人使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趣的是,同樣的現象卻早在八十年前,凱因斯在遭遇一九二九年大崩盤之前就有同樣的體會,讓他從參與外匯與期貨投機行情,試圖抓住高低點、追隨市場趨勢的動能交易者,到後來轉為股票價值投資者。

凱因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過去一個世紀,當時的投資市場與現在差異巨大,當年沒有電腦、無法即時取得各種企業資訊、會計制度尚不如今天完備、交易成本高昂、十年公債利率約三%~五%之間,股市本益比則大約落在十倍~二十倍之間,當年也不存在ETF這類工具,經濟環境、貨幣制度也與今天差異巨大。

即使環境有這麼多的差異,最終他對於投資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價值投資」,到接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華倫巴菲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巴菲特認為,投資人若想追求長期穩健的報酬,需先確立投資績效。(圖/Victoria Rothstein@ flickr)
凱因斯對於投資方法所得出的結論:「價值投資」,到接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華倫巴菲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圖/Victoria Rothstein@ flickr)

股價就是「眾人的看法」,問題是……

所謂眾人的看法,就像選美比賽的投票一樣,越多人追捧的標的價格越高。

古典經濟學對於價格有所謂「效率市場假說」,它會假定市場足夠理性,因此股價一定早已經反映未來的資訊。至少長期而言市場價格會理性的反應價值,過程中除非你有領先他人的資訊,否則最終無利可圖。

有個笑話是,一位新古典經濟學家和他的弟子漫步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突然發現草地上有張百元鈔票翻飛而過。學生加快腳步想截住鈔票,但經濟學家卻喝止了他:「如果真的是張百元鈔票,早被人撿走了。」

如果假設市場永遠正確,股票市場的確無利可圖,如同百元鈔票一定早有人先撿走了一樣。

但是,市場真的永遠正確嗎?

從凱因斯的各種話語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理解是,他不像大多數學者一樣只假設理性與效率,而是更加理解人性。凱因斯所提出的各種理論概念,也都離不開人性。有時候,市場上得到眾人追捧的標的,實際上本質並不怎麼樣,但仍可以因為眾人用資金投票而大漲。原因是人們不是投票選擇最好的標的,而是猜測他人最有可能投票的標的。

凱因斯的名言:長期來說,我們都已經死了。

這句話意思是,許多經濟現象長期來說會趨於一個理性的常態,舉例來說:長期而言,景氣必定循環,而非持續保持過熱或蕭條。長期而言,經濟必然成長。長期而言,企業終究回歸它的真實價值。這種長期性的描述,似乎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卻不一定能帶給你投資與財務上的成功,因為你不知道需要多久,我們不一定能等到長期實現。

凱因斯說:「長期來說,我們都已經死了。」對凱因斯來說,重點不是相信這些結論長期必然發生,而是利用過程出現的異常狀況,並且從中獲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