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一旦開戰,日本恐陷入糧食與燃料短缺!」《日經》呼籲及早準備「台灣危機」,否則供應鏈也將斷鏈

2021-04-20 13:10

? 人氣

(翻攝海上自衛隊臉書)

(翻攝海上自衛隊臉書)

菅義偉16日在白宮與拜登一同呼籲台海和平、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雖然日本首相終究沒有宣示「協防台灣」,但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依舊大罵「美日同盟正成為危害亞太和平的軸心」,甚至點名警告日本「如果捲入台灣問題,終將引火燒身」。「台海一旦開戰,自衛隊是否馳援台灣」,日本政府固然保持「戰略模糊」,但即便自衛隊對台海戰事置身事外,日本也恐將陷入海上生命線被斷的危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本經濟新聞》18日警告,面對「美中新冷戰」的新常態,日本政府與企業都應該考慮「台灣有事」的應對之道。《日經》所擔心的,倒不是自衛隊應該以什麼方式協防台灣,而是在美日領導人確認台灣海峽穩定的重要性之後,進而分析台海要是果真發生衝突,日本在經濟與社會面將會遭受何種衝擊?

《日經》指出,如果「台灣有事」,美軍與解放軍很可能會在東海與南海進行對峙,如此一來各國商船自然也就無法航行。如果美中對峙的局面持續半年以上,等於日本燃料、糧食與其他原物料的海上生命線遭到切斷,日本經濟將陷入混亂。

日本各媒體把美日峰會聲明提及台灣做為頭版新聞標題 。(取自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臉書)
日本各媒體把美日峰會聲明提及台灣做為頭版新聞標題 。(取自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臉書)

以燃料來說,日本在上個世紀的石油危機之後,原則上會保持250天份的原油儲備,但其中作為發電燃料使用的液化天然氣(LNG)就佔去4成之多。由於液化天然氣需要超低溫儲存,因此無法保持長期大量儲存,目前的採購來源也多半以澳洲、東南亞、中東為主,共通點就是都要經過南海輸入。

《日經》分析,固然南海航線遭到封阻後,油輪與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可以繞道航行。但最大的問題並非航程與運費的增加,因為南海受阻勢必讓全世界的海運都會出現混亂。《日經》以去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為例,指出日本政府當時連口罩的採買都碰上極大問題;今年1月日本遭遇嚴寒天氣、電力需求暴增,國內的天然氣儲備不足,甚至使得電力供應一度陷入緊張,當時日本臨時也買不到貨。

這次貨氣抵台除代表台灣中油與美國能源公司開啟長期合作,也為台灣拓展LNG進口來源締造新的里程碑。(台灣中油提供)
LNG載運船。(台灣中油提供)

在糧食方面,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不到4成,以稻米與小麥來說,儲備量約在2到3個月左右,但其他食物的儲備顯然不足。要是台海有事,勢必出現囤積現象,讓食物短缺的情況更為嚴重。此外,雖然日本在新冠疫情之後更為積極調整供應鏈,但是目前日本製造業大多是從中國遷往東南亞,一旦台海有事、南海無法通行,日本製造業勢必首當其衝,中國與台灣的供應鏈當然也難以為繼。

《日經》政治部次長桃井裕理指出,該如何在遭遇危機時獲取必要物資,應當在和平時期就預先規劃。比方說從加拿大等海運方向完全不同的國家分散採購,就是一個考慮方向。不過採購來源的改變也會牽涉到成本的變動與增加,她呼籲日本政府與企業應該趁此機會認真面對,思考如何維持日本經濟與社會在危機時刻的正常運作。

南韓超市的水產販賣區出現「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抵制日貨」的說明。(美聯社)
南韓超市的水產販賣區出現「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抵制日貨」的說明。(美聯社)

多摩大學規則制定策略研究所(Center for Rule-making Strategies)的教授國分俊史指出,日本在制定經濟戰略時,除了注重那些有證據支持的情報之外,更應該綜合事實、預判、甚至包括流言在內的情報,才能對於不透明的未來進行更好的判斷與規劃。

桃井裕理則指出,日本向來不願意直視危機,總是認為對最壞的情況進行準備形同增加成本,甚至降低各種事業的可行性。但日本之所以能在冷戰結束後,不針對危機預先規劃也能生存下來,是因為日本的鄰國正好是重要的生產地與巨大的市場。在美中對立成為新常態之後,必須揮別只要思考合理性與效率性的幸福時代,日本也該考慮無效率的情況,避免再次遭遇福島核災或者新冠疫情時,那種手足無措、決策落後的難堪處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