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一則政治隱喻,秦始皇的威權加上無名的獻身,使得天下大業得以完成,現實中的天下想像,也在《英雄》之後接續進行。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出版《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一書,原來專志研究西洋哲學的趙汀陽,轉而從事中國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比較。《天下體系》裡,他指出,中國政治哲學思考的順序是天下→國→家,西方則是個體→共同體→國家。在西方理論裡,國家已是最高單位,至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理論上,西方創設了國際關係理論,在現實上,也設立了聯合國。
但國際現實是衝突不斷,聯合國也無能力處理,在趙汀陽看來,這是西方政治哲學視角的根本缺失,畢竟,視野只到國家沒有上升到世界。依其推論,中國政治哲學的天下,恰好能夠彌補不足。在中國的天下實踐中,便是擁有天下者的地方性統治,從商周開始的朝貢體系,便是保證穩定秩序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朝貢體系本身也有變化,例如從原初法定的朝貢原則(如天子與諸侯土地與軍力的分配比例)漸次加入邊緣國家的自願性朝貢。《天下體系》並非只是書生之言。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接中國組織部交辦的研究案,研究課題正是中國夢,趙汀陽也成為研究課題中發言最為積極者。在大國崛起的年代裡,像趙汀陽這樣的學者不在少數,甚至也有人帶著激情重新評估朝貢體系。天下,從電影裡將秦始皇專制合理化的劇情延伸為從中國本位出發的世界政治秩序想像。
各取所需的「孔子」
八年之後的《孔子》,一如《英雄》裡的秦始皇戴上時代的新面貌登場。孔子在共產黨正史中始終尷尬,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共產黨必然強調的一段中國現代史,因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當中社會主義思潮湧向中國,當時的進步青年們也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期間,1971年便曾出現「批林批孔」運動,林是指林彪,孔則是孔子。之所以批判孔子,在於他被認定為封建守舊的象徵,孔子甚至被貶稱為「孔老二」,孔子曲阜故居也被紅衛兵摧毀。
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人民日報》的專文〈評三年來的孔子評價〉當中,為孔子平反,孔子回復教育家形象。不過,中國政府也並未特別推崇孔子。然而,二十多年後,在政治力量與大眾消費的作用下,孔子卻意外地再成萬眾矚目的焦點。千禧年前後,中國共產黨將己身定位由革命黨轉為執政黨,這意味著階級鬥爭步入歷史舞臺。2004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戰略,這個戰略簡稱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藍圖裡,儒家思想所強調的人本主義、友愛誠信等成為核心支柱。2004年中國在海外紛紛設立「孔子學院」,孔子更進一步成為官方認證的中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