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教育水平提升後、生育率不高,台灣該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
台灣低生育率的問題已經很久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如果要改良這個現況、除了政府必須鐵腕做鼓勵生產的政策外、人們也必須做思考的更新:婆媳關係這些悲情戲劇、在台灣依然有很大的收視率下、這也反應整體文化給與女性的期待與壓力依然龐大。社會輿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社會教育等等這幾個方向、都可以促進文化轉向!
孩子生下來的教育、母親的心理與身體、以及她們生子後接下來的人生發展等等、整個體制都得一起努力去輔助的。台灣在過去幾年把經費投注在托育的補助、這個加強很重要,但政府真的得開始著手補助鼓勵生育政策。
1)在生育率很低的時候、西班牙(也是沙文主義很強大的國家之一)在2006年開始設立法規來建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卵子銀行!
在西班牙:婦女18歲到50歲都有權利接受人工受孕的照顧(以色列最高年齡是45歲)!類似以色列、歐洲很多國家(丹麥、匈牙利等)政府也開始負擔不孕治療的費用;在美國做IVF一次平均費用2萬美金;在西班牙一次7000美金。西班牙的人工助孕低費用是政府對解決低生育率的一個重要決策。這個台灣政府必須考量!
2)因為COVID-19的關係、台灣以外、有小孩的在職婦女在各個調查下都發現是工作效率被影響很大的。61%的美國受訪婦女說在疫情期間絕大多數的小孩教育和照護都落在她們身上。
這個調查如果是在疫情相對幾乎零的台灣執行、比例會是什麼?
3)根據1998年全球勞工組織的調查顯示:捷克的有薪育兒假高達28週;匈牙利有24週、義大利5個月、加拿大17週。
20年後、在41個國家的2018年OECD整理了各個國家的有薪留職的育兒假比較(如圖)。接近半數參與比較的國家、父親也已經被納入考量有放育兒假!這對小孩與婦女都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在日本、父親可以有長達30個星期的育兒假補助。
總結:
今天參與Clubhouse一個對台灣低生育率的討論房,我的感想是:提升生育子女的意願起始點,得從正視女性當今走入職場的意願來開始!在職婦女對生育前和生育後的考量裡、社會與政府給與的支持與協助會影響很大。
非典型家庭(單親媽媽的常態化、同性家庭等)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必須再繼續提升!當高齡婦女在懷孕期間對胎兒的種種考量,有一個區塊就是如果不幸小孩因為母體卵的老化,或是精子本身也有基因上的缺陷,造成了出生後小孩有特殊需求的話;在台灣目前的體制,政府對那些家裡有特殊需求小孩的教養挑戰思考了多少?提出了什麼樣的政策,來協助這些人們呢?這些協助都必須在小孩出生後能夠讓需要的父母立即輕易獲得的。
領養小孩與社區育兒互助制度的推行也是提高生育率很重要的一環!社會的態度以及友善領養制度的接應,讓在思考各種因素考慮墮胎的婦女,也可以在被接受和鼓勵下,讓懷胎過程完整走完。在健康的領養制度下,讓這些小孩能有足夠社會以及新家庭的共同資源下,被呵護長大。
新手媽媽的焦慮源非常的多,社會與政策的配合,從倡導哺乳教育的重要性外、公司行號以及公共設施來方便人性化地建立哺乳空間、這一點小改進都可以促進生育後的婦女、繼續感覺被重視而非邊緣化。
因為職場的投入、政府必須投入資源來思考政策輔佐、以資金協助婦女,提早先保存卵子;在不孕症治療的資金能夠提出協助,人工受孕的費用及諮商等教育也必須普及。這些台灣政府必須立即開始著手!
歐洲很多國家包括西班牙在內,在15年後,已經可以看到各國的生育率有逐漸在提升的趨勢,希望台灣社會能與政府一起努力下,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文化以及政策的提升,而讓台灣的生育率回升。
*作者為台灣出生,現任加拿大卑詩省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口腔健康教育研究終身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