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
1956年9月筆者在砲兵學校初級軍官班訓練結業前,原屬部隊已調往金門駐防。結業後即前往金門第六一九砲兵營歸建。郝柏村將軍擔任軍砲兵指揮部指揮官,第六一九砲兵營由郝將軍直接指揮。初期擔任第二連連附職務,負責在夜間對廈門和大磴島之間的橋樑建築工程進行不定時的干擾射擊。後來移防到洋山村,改任第三連連附職務,監督構築火砲水泥掩體。很特別的是,副連長董玉玲較有經驗,卻被派到建造「柏村國民小學」施工隊當隊長,連長盧光義調營部作戰官,據說與督導建造「柏村國民小學」有關。原勤務連連長周純久上尉調為第三連連長。
連上的火砲掩體由連長派我率領各班班長及得力士兵等人,到正在構築火砲水泥掩體的陣地去見學,沒有施工藍圖,只口頭講述要點。所幸各班長都很能幹,施工方法由他們直接學習,我只負責記錄火砲掩體尺寸。當時連上裝備為105公厘口徑榴彈砲,奉命準備更換裝備為155公厘口徑榴彈砲,參觀見學的就是155公厘口徑榴彈砲陣地,因此工作並不困難。
那時候,金門防衛司令部正在構築中央公路水泥路面,各師及軍砲兵部隊各負責建造一間「國民小學」,命名為「柏村國民小學」、「多年國民小學」…等。於是聽到一些「謠言」,說是國防部核定每門火砲掩體800包水泥,金防部扣掉400包,營部又扣200包,發到連上只有200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連上4門火砲,共領回800包水泥則是事實。連指揮所,通信班掩體,還要從其中勻支運用。
火砲掩體構築完成後,副連長董玉玲上尉從「柏村國民小學施工隊」回到連上。他便督導各班士兵,挖掘地道,連結各砲掩體和指揮所,那種地道很窄小,只能讓一個人匍匐爬行。在砲戰很激烈的情況下,倒也發生過作用。
1958年8月23日傍晚,晚餐已經完畢,正在陣地附近活動。突然聽到砲彈爆炸聲,趕緊跑回指揮所。立即接到營部作戰官下達的反擊命令。前幾天已經分配過作戰任務,不用再重複,各砲就立即發射。砲戰初期,連上仍舊是105公厘口徑榴彈砲,陣地在靠近海邊的洋山村,射程只夠得上打到大磴島,對共軍產生的威脅不大,所以沒有受到對方「重視」。可是,更換為155公厘口徑榴彈砲之後,就被對方「提高待遇」了。
1958年11月1日,砲陣地被對方集中火力射擊,形容為落彈如雨,毫不為過。其中一發擊中指揮所門口走道,只聽見轟的一聲,一團漆黑中,破裂的彈片飛進指揮所,只聽到董玉玲上尉哼一聲,便聞到一股血腥混合煙硝的氣味,我人都快暈倒了。在那個窄小的指揮所中,共坐有連長,副連長,連附,及另2位士官,我任中尉連附職,與副連長董玉玲上尉並肩而坐,真正是生死之間,一線之隔。接著,連指導員趕來指揮所,派士兵扶我離開指揮所,由他處理董玉玲上尉遺體等事宜。後來指導員告知,當時我臉色蒼白,非常難看。如今時隔那麼樣的久遠,那種同僚傷亡的景象,以及血腥混合煙硝的氣味,似乎仍然在腦海中難於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