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7號,竹苗地區的水情來到最低點,永和山水庫僅剩4.7%、寶二水庫4.8%,雙雙跌破5%。為了緩解缺水危機,水利署在南寮鋪設臨時海水淡化廠,但是這個政策只是臨時的標案,新竹海水淡化廠的後續發展尚未有定論。
極端氣候的來臨,在缺水的狀況下,竹科用水勢必與民生用水競爭,甚至民生用水還要退縮優先供應給產業,這不是市民之福。我希望在供水問題上既要保障民生用水,也要有穩定供水來確保竹科有穩定的產能。
更嚴峻的事實是,隨著台積電的製程進步,竹科將會需要越來越龐大的用水,屆時以目前的水庫儲水量是捉襟見肘,開發伏流水和海水淡化都需要超前部署,而海水淡化相比水庫水和伏流水是永遠不會枯竭的水源,因此我主張大新竹必須有長期海水淡化廠的規劃。
海水淡化技術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全球超過130個國家使用海水淡化作為水源,其中以色列是全球海水淡化規模最大、技術最好的國家,5座大型海水淡化廠每年生產6.75億噸海淡水且成本低廉,生產一噸的水只要耗費約0.5度電,不僅能夠穩定供應民生及工業用水,甚至還可以將剩餘的水出口到其他國家。
目前新竹臨時海水淡化廠的出水量是每天1.35萬噸水,對新竹水情不無小補。但是我們也要面對海水淡化的兩大問題:1.供水成本較高、2.可能會影響到海岸生態。因此,未來新竹的長期海水淡化廠,新竹市政府也要有一定的角色,站在協調海水淡化廠供水量及監測海水淡化廠對環境的衝擊等等。
過往海水淡化廠大多用在離島用水,由地方政府或台水營運管理,主要由中央補助。由於新竹的海水淡化廠將會優先供應竹科確保產能穩定,以避免在缺水的時候和民生用水競爭,這種攸關民生用水和經濟發展穩定的事業,應該依循離島慣例,由中央補助建設是再適合不過了。
然而,離島用水大多是民生用水且量體小,政府補助供水成本是理所當然。但是未來竹科的用水量必定會節節攀高,政府是否需要吸收全部的海水淡化供水成本?一來會有慷政府之慨的嫌疑,二來政府全部吸收也不利於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
因此,未來若需要大量送水到竹科,勢必得由竹科廠商負擔供水成本。水價對於竹科廠商並不算太大的負擔,竹科廠商更在乎供水的穩定,只要價格合理、穩定供水,我相信這也是竹科廠商樂見的發展。在產業用水越來越龐大的狀況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同與廠商協調用水問題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
氣候異常的時代,我們必須有健全的水利設施以及有效的調配機制來分配水資源。新竹市有賴竹科才能有強勁且健康的城市發展,竹科用水絕對是優先的選項,透過興建長期海水淡化廠,民生用水和產業用水將不會有搶水問題。中央建設,台水營運,地方參與,三方面的合作,我們能夠兼顧產業、民生、環境的和諧。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認為新竹海水淡化廠是極端氣候下解決竹科用水問題的最佳方案!
*作者為行政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