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又高效的我:歡迎光臨24小時「永遠開機」的資本主義世界:《隱形牢籠》選摘(2)

2021-05-14 05:10

? 人氣

LINE(圖/取自LINE官網)
笛卡兒(Descartes)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在今天這個時代,可以改成「我發訊息,故我在」。(圖/取自LINE官網)

由於能夠進一步了解員工的工作、生活以及娛樂的方式,所以公司可以判斷員工是否有效地最大化他們的時間效能。發現「更智慧」的做事方式(意味著事半功倍),是實現你所有希望和夢想的關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換言之,現在大家都可評量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原則,為智慧打分數。你是否調配到最好、最有效率、最不耗資源的謀略來實現目標?今日出現一種趨勢與現象─內部及外部規範有增無減;在這樣的文化風氣裡,一個人的數據是最終評斷其價值的基礎。

這為「自我管理」一詞注入新意。自我管理也重新建構了工作與生活的定義。首先,愈來愈少看到「沒作用」的人生。一個人的所有經歷與體驗都該「有作用」,以改善其幸福感與人生前景。根據這個觀點,無論你從事什麼,務必要過著「智慧」生活。同樣重要的是,大家漸漸地不是只過一種生活,而是好幾種生活。因此,傳統上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需求,逐漸變成如何高效與「智慧」地平衡這麼多種生活。

大家必須成功地累積與調配虛擬資本,才能在數位化時代裡茁壯。尤其要注意的是,眾人被要求分秒不停地追蹤時間被用在哪裡,以確保時間的整體價值,這開啟了「永遠開機模式」的資本主義。誠如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的觀察:「全年無休的市場,以及配合不停地工作與消費的全球基礎設施,已存在了一段時間,而今人類更加緊密配合這些不打烊的現象。」此外,它還進一步衍生了和行動技術相關的「賦權/奴役悖論」(empowerment / enslavement paradox),在這情況下,大家「擔心他們已成機器的奴隸」。此現象在大家預期之下延伸至職場,儘管許多專業人士樂見這些技術所提供的靈活性與彈性,但是「相同的工具在許多方面讓他們在工作上得以賦權,同時也剝奪他們長期珍視的自由。除了『個人時間變少』,研究顯示,許多受訪者經常提到工作壓力增加、監督與監視更頻繁、更難以區分工作與生活之別」。

數位技術招致譴責,稱其惡化精神與心靈,也憂心它導致道德淪喪,它反映了一個不相連的碎裂化社會,最牢固與最核心的關係,愈來愈只能見於虛擬世界裡。然而實務上,這些社群網路與行動技術協助大家實現個人的理想、充實自我。它猶如數位護照,讓你進入更美好、更深入、更符合道德良善的生活與存在;它催生並合法化對數據無底洞似的需求,以便探索與揭露一個人的內在。

這麼說來,收集數據最重要的目的,為的是提升靈性與道德─個人藉由數位方式向外延伸,到頭來其實是探索內在。利用大數據控制「靈魂」,意思是「創造發揮自律、控制自我的人類,讓自己恰如其分地融入所謂的民主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健康與更深層的靈魂照護突然成了可量化的數據,得以持續收集與分析。一個人每日的數位記錄成了懺悔與告白,「永遠開機」不停累計的數字,顯示我們的罪行,強迫我們非看清不可。這神聖的數據收集範圍極廣,大至彙整有關全球的道德狀態,小至監視個人每日的呼吸。

*本文選自《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時報出版)

《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