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個世界,自我感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利用數位記錄來培養智慧身分與智慧認同。就這一點而言,「智慧技術」能讓用戶變得更好,也更清楚各種版本的自我。若你想釋放內心的園丁,可以藉助最好的技術,向世界各地的綠手指請益,或是在部落格寫下遭遇的挑戰和成就,甚至下載手機應用程式記錄自己的進展。身分現在可以輕易存取,可以完美化。當今數位記錄的技術與實踐,提供大家創造好幾種「我」的機會,這些「我」比以往任何時候看似更「智慧」。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一書中寫道,在這「身分的遊戲舞台」上,大家可以善用虛擬世界,嘗試不同的身分,其中許多身分與離線的我形成鮮明對比。
的確,這種全新的線上世界不僅提供舞台讓你實驗各種自我,也讓你深入美化自我。這種盛行的「智慧文化」為美化自我提供了新的管道與方式,所以這些可被數位記錄的自我,猶如快照,顯示一個人最終想臻至什麼境界,可能是一流的專業人士、最有見識的政治評論員、演唱會裡顯眼的觀眾,或是最受歡迎的約會對象。也正是在這裡,數位式記錄與可計算性有了交集。一個人的智慧身分不斷提醒你哪裡還不夠好,哪裡需要改善。這種得不斷升級與進化的精神,必須是雙向道,技術才能滿足不同使用者來「協助他們自助」。一項研究顯示,健身應用程式如果可以放大字體並降低苛求,就能使較高年齡的用戶顯著發揮健身功效。然而,這也揭露「智慧」與改良自我、完善自我之間有著廣泛的連結。
不管你用什麼方式讓你的自我臻至十全十美,一路上都是靠智慧技術對你的進展與變化打分數。「技術」可能是從口袋或皮包裡傳出的小聲音,讓腦海鈴聲大作,逼問你是否已走完今天該走的步數;或是手裡傳出的嗡嗡聲,盡責地提醒你,和朋友的約會快來不及了。
我們擔心身分被盜用,這擔心合情合理,但卻揭露底層更根本的一種存在性不安全感。這個時代的潛在主題是:「除了數位足跡,我到底是誰?」我們擔心如果自己的數據被刪除,我們的自我與身分也會被完全且徹底地刪除與清空。
這項技術的魅力,在於能夠輕易而持續地幫大家記錄自己。只要手機開機,一個人就能確認自己存在,就這角度而言,大家不厭其煩地個人化自己的手機也就不足為奇。手機不只是表達自我與身分的載體,它還擺明了─它才是真正的我。笛卡兒(Descartes)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在今天這個時代,可以改成「我發訊息,故我在」。顯示當今的自我一如數位足跡所顯現的液態化,複數我的現象轉化為被編碼與被分類的自我。此外,新技術創造了新智慧,製造出好到不能再好的自我。而今世界多的是一天到晚下載智慧技術的人,以便他們能即時呈現智慧自我。大家以數位技術記錄自己的同時,也愈來愈被當代資本主義所量化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