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産業成為美中殊死博弈及全球爭霸的戰略佈局時,今年4月22日清華大學(北京)宣布成立「集成電路學院」,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半導體學院」,宣稱這個學院將瞄準晶片「卡脖子」難題,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半導體頂尖人才,支撐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2020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約新台幣3.22兆元,排名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晶圓代工及IC專業封測全球第一、IC設計全球第二,而且台積電佔有全球92%的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提升我國的國家安全、全球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現階段政策呼之欲出的「半導體研究學院」,確實符合國家產業、科技及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
目前行政院已有初步的政策方向,希望在創新條例通過之後,在大學設立一至二所半導體學院,三至五所半導體研發中心。半導體研發中心列入企業和科技部合作的研究計畫中;而半導體學院則是由企業和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
吾人建議這一至兩所半導學院應該提升至國家的戰略需求及任務導向,政府應該特別挹注國家資源,選擇在重點大學的校園內,成立「國家半導體研究學院」,同時為了徹底脫離公務體係的束縛,直接採取「公辦民營」的模式,委託由大學及企業合組的法人營運及管理。它的任務就是縮短產學的落差,培育頂尖半導體人才,在年輕人的黃金歲月中,最具有創意的年紀,協助他們發現和發展科學天賦。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公辦民營」的模式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羅斯福總統給科技顧問同時擔任OSRD(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導美國研發新式軍事武器的單位)主任的范內瓦·布希(Vannever Bush)出了一個課題:「政府現在和將來可以做什麼,以幫助公共和私人組織開展研究活動?」布希認為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永遠不會擔任政府的全職僱員,因此,如果政府想要最好科學研究的成果,就必須把經費撥給大學及企業,藉著大學和企業研究人員的能量,成就最佳的表現,進而衍生所謂的「公辦民營」的OSRD模式,建立國家資助但私人經管的國家實驗室。
迄今美國能源部主管17個國家實驗室,已有16個實驗室採取這樣的模式,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委託加州大學等組成的法人機構(Triad National Security, LLC)負責營運,而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由美國能源部委託柏克萊加州大學代為營運,自1950年代至今,共有12名研究人員獲得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