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雄專欄: 吳之璠首創「薄地陽文」精細得神、最為工絕

2021-05-23 05:40

? 人氣

再看上海博物館藏的竹雕「松蔭迎鴻圖」筆筒。此乃描繪山水人物圖景,透過刻刀而施的標準「薄地陽文」技法,正是吳之璠自創新意、為前人所未備之典型佳作。靜觀全器,通體紋飾也都在突出竹地極為微薄的同一淺浮雕輪廓裡操刀,但卻善用遮掩壓疊的構圖,以及物象邊線的厚薄起伏來呈現遠近、層次的空間透視感。雲天、飛鴻的遠景,山丘、老者的中景,還有松幹、枝葉的近景,正符《刻竹小言》形容「在紙髮之隙、絲忽之間,見微妙之起伏,照映閃耀,有油光泛水,難於跡象之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 陰、陽相生的淺浮雕藝術
褚德彝在〈竹尊宦竹刻脞語〉中以洛陽龍門石刻佛像「其中有淺雕一種,尤其精妙」來比擬吳之璠所刻薄地陽文。事實上,「薄地陽文」就是淺浮雕,亦即將所需的花紋圖樣以外的竹地薄薄剔除,留下稍微凸出地子的紋飾。關善明在《虛心傲節》一書中稱之為「平面起凸法」;亦有稱之為「去地浮雕法」者。
質言之,此種雕法本質上乃是一種所謂的「減地法」,正與中國漢代畫像石中以「減地法」所雕成的淺浮雕不謀而合。按,「畫像石是以石為地,用刀代筆的特殊雕刻繪畫藝術。石刻的方式多用浮雕加淺刻,亦即把人物和主要物像以外的空間鏟去,使人物和物像形體凸出,然後用陰線刻劃細部如眉目、衣紋等」。位於山東嘉祥的武氏祠是東漢晚期官紳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砌祠堂,以其滿布精美畫像石而聞名於世。試觀其所藏「水陸攻戰圖」畫像石,即可發現其上紋飾均以「減地法」剔除不必要的部份薄薄一層石地,而顯現出構圖中的形象;人、馬之上的紋飾細節則以陰刻勾勒出來。

「減地法」的雕刻工法,其實也同樣出現在中國雕漆器上,試以明洪武/永樂「剔紅庭園人物方盤」為例,就其局部觀之。其刻法亦不外將花紋以外的漆地薄薄剔除一層,藉漆層高低差來顯現出松、石、欄、宇、人、鶴的圖像。進一步再藉陰刻在這些圖像上描繪其眉目、衣褶、羽翼、葉幹、屋瓦、石紋等細節。吳之璠的「薄地陽文」固然有比擬龍門石刻之美,但是否取法漢畫像石或明剔紅漆器的「減地法」而有獨創一格的竹刻技法確是令人好奇的問題。但無論如何,「薄地陽文」雖是陽文,其中又有陰刻,所以刻得好否,除了紋飾輪廓要能健朗清俊,更要檢視其陰文是否刻得生動傳神?

金西厓在其《刻竹小言》中一語道破:「試言以薄地陽文作人物,陽文主要在刻出輪廓,面目、衣褶則陰刻是賴。豈有面目衣褶不佳而有美好之人物?陰陽相生其用甚大。凡陰與陽均不能獨自存在,雕刻亦然」。大哉斯言也!由此可知吳之璠的「薄地陽文」已然神乎其技地將陰陽相生的淺浮雕竹刻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