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如何整治貧民窟?與中國處理低端人口有何不同?

2017-12-01 19:40

? 人氣

英國在兩次大戰後都下大力氣清理貧民窟,當時英國政府批准,讓地方政府對貧民區進行大規模的清理和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發起了「讓英雄安居」的運動,為退伍士兵及其家人提供基本住房。這是英國地方政府住房項目的開始,最終英國的政府住房不斷發展,擴及國家其餘人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時主要是清理改造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大規模城市化期間建造的住房和維多利亞時期建造的連排房屋和背對背的連排房屋,那些沒有衛生設施的住房到了二戰前已經結構老化破敗,許多人家那時候就擠住在一間房裏。

這個清理改造過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二戰後大批軍人退伍加劇了英國的房屋緊張狀況,加上戰時轟炸毀掉了許多住房,使住房危機更加嚴重。二戰後的工黨政府將住房列為主要福利內容,再次讓清理貧民區成為地區政府的主要任務。

在1950至70年代的清理貧民窟涉及到30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5%,是戰後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和英國鐵路並駕齊驅的大型公共項目。

warsaw 1943
向當局遞交聯署信的人說「驅逐外來戶」違憲,還有人把當局的行為同過去迫害猶太人的歷史相提並論(1943年在華沙德國納粹軍官盤問猶太人)

英國兩次大規模清理貧民窟都發生在1917年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革命以後。大戰中英國底層民眾在前線作出巨大犧牲,加上世界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失業和痛苦,改變了社會對底層貧困的態度,加大了促進社會公平的壓力。當時擴大窮人福利被看作是避免共產主義和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的中間選擇,當時甚至有流行說法是:「福利制度是對付共產主義威脅的最好防禦」。

「無家可歸」在英國

雖然現在英國已經見不到貧民窟那樣集中居住貧困人口的建築質量惡劣的居民區,但是英國慈善組織仍然說,許多英國家庭生活在現代的貧民窟中。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英國仍然有許多貧困和低收入人口無力進入正常的住房市場。英國慈善機構敦促政府採取機構,實行福利改革,確保這些低收入家庭能夠買得起住房。

慈善組織說,許多地方一家人住在一個房間內,幾家人住在一套房子裏面,需要得到社會服務幫助。有些從私人業主租房,有的無家可歸,被地方政府安置在臨時收容所。

例如,在倫敦的一些地方,無家可歸的家庭被安置在辦公樓改建的住宅中,周圍是繁忙的交通和工地。那些家庭擁擠在狹小空間居住,公共空間髒亂,孩子沒有可以安全玩耍和活動的地方。

一個在英格蘭東南部支持無家可歸學童的慈善組織指出,這些孩子被安置到上述高風險住房中面臨許多問題,有時候他們被安置在不安全的小旅館中,就會和吸毒者和有犯罪前科的人住在一起。

oliver twist
19世紀英國社會的底層生活見於狄更斯的小說,如中國人熟知的《孤雛淚》

英格蘭有78180個家庭在政府臨時安置的住房中生活,裡面包括逾12萬兒童。目前這個數字仍然在增加,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那些從私人業主租房的低收入人口。

中國的貧民窟?

英國歷史上一直是個產權相對清晰,執法比較嚴格的國家,因此英國清理和改造貧民窟與一般貧民窟問題有所不同,即很少涉及非法侵佔土地,拆除違法違章建築的問題,而主要是改善住房條件或者提供政府福利住房。

相比之下,中國從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向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存在產權和法律模糊的問題,也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另外一個不同點是,中國大城市的外來人口許多可能在農村和小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房。

兩次大戰後,英國清理清理貧民窟的同時也是建立國家福利制度的過程,因此在清理貧民窟的同時,再某種程度上也在試圖解決造成貧民窟根源,促進社會公平和機會平等。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的福利制度仍然處於探索和試驗階段,原來由國家和集體負責的諸如住房,醫療和其他各項福利正在轉向新的社會保障制度。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加劇了中國清理貧民窟和外來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和相關輿論的爭議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