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0年8月政府宣布預備開放萊豬迄今,即便政府以符合國際標準、含萊美牛吃了也沒事、100億養豬業基金、台美關係等理由企圖勸說民眾接受萊豬進口,但最近海軍伙食「外包裝台豬 內包裝美豬」再次引起「洗產地」質疑,所謂的「嚴格把關」守得住嗎?能持續多久?能讓民眾安心嗎?報載依民進黨內部民調尚有高達6成民眾不接受萊豬,顯見這項政策目前未能獲得多數民眾支持,反萊豬公投可能通過。
食的安心是民眾的基本需求,這也是何以福島核災食品進口、含氚核廢水排入大海、萊豬進口會有這麼多人反對的理由,既使科學數據再漂亮、再符合國際標準,仍然存在對人體危害的可能性,因此要求政府從源頭管制,禁止有害人體健康之虞的食品進入國內市場,豈不是事半功倍,開放進口再嚴格管制或靠民眾自覺自律則是自尋煩惱,再者政黨對萊豬態度的昨非今是,也促使了反萊豬公投的成案。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資料,今年1月1日至5月7日,國內豬肉市場台灣豬占9成,進口豬占1成,進口量前三國為加拿大、丹麥、荷蘭,美國占第4,若以豬肝、豬腎等豬內臟作統計,進口量前三為加拿大、荷蘭、美國,至於檢出萊劑量為0.00公噸。這個結果應可歸因民眾疑慮促使業者自律所致,如中華民國禽肉行銷發展協會承諾近150家進口商絕不進口含萊劑的美豬,惟這樣業者的自律,其拘束力遠小於法律的他律,能持續多久?
業者表示目前美豬價格不具優勢,加上新冠肺炎導致運輸成本拉高、民眾疑慮,進口的意願低。但逐利是經商的目的,良心業者有、黑心業者有,甚且有人說良心不過是利益不過大,此語或許是過於偏激,但絕對有可能,等風頭過後,台灣民眾的健忘度與消費習慣,萊豬進口自然會成為選項之一。以美牛進口量為例,美牛2012年進口1萬8千公噸,2019年進口6萬4千公噸,成長近3倍,未來美豬(含萊豬)進口量增加,出現在你我的餐桌也是有可能的,「嚴格把關、標示清楚、消費者可選擇」,你安心嗎?
政府以台美關係40年來最佳、萊豬開放有助台美簽訂雙方貿易協定,兩岸情勢緊張要拉美抗中等理由反對反萊豬公投,各類媒體相關報導屢見不鮮,要人民為台灣想想,作出「正確」選擇,似要你我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壓力真大,只好投不同意票,但相對的,換個方向想,反萊豬同意票越高表示民意對食安與台灣養豬產業的重視度越高,這是給政府添加談判籌碼,公投效力2年緩衝期讓政府有寬裕的時間,降低民眾食安疑慮,輔導台灣養豬產業升級與外銷,化危機為轉機,所以更要投下同意票。結果如何,8月28日見真章。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