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曾經流行一句話:嚴格的訓練是官兵最大的福利。那算那門子的話啊?訓練嚴格,討厭逃避都來不及了,還說是福利?
要懂得這句話,應該還要有「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做註解。嚴格訓練才有戰鬥力,才能克敵制勝,才能敵死我生。
人都好逸惡勞,,軍人也是人,恐怕也難以免「俗」,除了榮譽、使命、任務的激勵之外,還得有規定、要求、標準的驅動,更要有人時時加以鞭策。
規定、要求、標準再周詳、再嚴格,都要有人堅持執行,這種人或是主官管,或是業管的人,他們都得有經驗面對反彈的壓力,並有智慧適切處理,而以落實要求、維護安全、達成標準為依歸。
舉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為例,短短四個月能訓什麼?能練出戰力嗎?既有此問,必有一答:嚴格訓練就有戰力。問題來了,對這種沒有軍法規範,又缺乏法紀觀念,更以得過且過為念的「民兵」能嚴格嗎?受得了嗎?不靠北靠不停嗎?
可是,四個月不長也不短,很多特種專長班隊像「突擊訓」三個月、兩棲蛙人第一階段才八週、體幹班也從四個月減為三個月。這類素以嚴格精實而成效卓成的班隊,也只以區區三個月就徹底「轉型」,儼然就是「即戰力」的精兵呢!
三、四個月,其實是能讓人「脫胎換骨」、「轉大人」的,只要夠嚴格,只要能堅持!最大的問題不是訓期長短,關鍵就在嚴格與否。
如今,兩岸形勢相當嚴峻,國際間多有評估且言之鑿鑿:台灣是最危險地區。即使言過其實,或有弦外之音,都證實我們的處境不容樂觀,備戰絕對必要且十分迫切!
面對強敵,我們該如何備戰呢?艦機國造雖然為所當為,但恐緩不濟急,也難以應敵。外購武器卻未能符合當前敵情威脅之所需,尤其是耗資龐大,投資即使不能說是「打水瓢」,就怕在不覺中陷入「軍備競爭」的泥淖深淵而坐困愁城,甚至自毀長城。
大敵當前?何至於此?兩岸不是一家親嗎?不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嗎?在熱絡的經貿中,為何竟有政治的「冷戰」?本來,指望「以經促和」期望在共同利益中,兩岸交感交融而「存同化異」終底於成。不料,卻是漸行漸遠,幾乎反目,才有如今這般劍拔弩張的局面。
備戰是不可或缺的,平時就當如此,何況非常時期!但在兵力極不相稱的狀態下,我們還能一再耗資卻可能無用武之地的機鑑嗎?依我淺見,若以對岸為敵,機鑑並不足恃,可恃的唯有同仇敵愾的人心做國防後盾。如何在四個月的訓期中,強化訓練,儲存可資動員的後備戰力;又如何有效整合既有後備能量?實乃在軍購之外最廉價卻也是最具效益的投資。
國防不只是軍備競逐,更在堅實心防。遺憾的是,關於後備整備與心防建構,一直以來是我們最脆弱、最欠經營的「阿基里斯腱」……。
*作者為退役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