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PM2.5嗆傷小英能源政策

2017-12-06 18:00

? 人氣

明快張景森與圓滑吳政忠是對照版

根據民進黨的政策目標,二○二五年要有三.五GW以上的裝置容量,帶動超過五千億元的投資金額,而主要投資者多是具有開發經驗的外商與基金,真金白銀就在眼前,執政者如何能不心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委張景森(右)、吳政忠(左)負責能源政策議題,前者做事明快,拍板迅速,但後者則經常無法決斷。(郭晉瑋攝)
政委張景森(右)、吳政忠(左)負責能源政策議題,前者做事明快,拍板迅速,但後者則經常無法決斷。(郭晉瑋攝)

況且就產業發展的面向說,離岸風機造價昂貴,如果連零組件、塔架等都要遠渡重洋,勢必增加興建成本,對於開發商來說最好能夠在地採購。因此,發展離岸風電既能帶來投資,還能扶植國內產業與創造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

問題是,執政團隊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政府各部會各行其是,彼此衝突。

過去一年多來,行政院不斷召開能源相關的部會協商會議,負責能源政策議題的政委主要是張景森與吳政忠兩位。前者做事明快,拍板迅速,但行政單位不一定埋單;而個性較為圓滑溫和的吳政忠,則經常無法決斷,以會養會成了常態,這讓政策達標益形遙遠。

民間投資最怕政策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金額龐大的投資,些微的政策調整變動,都足以影響投資意願。動輒幾百億元的開發案,光是開發規模縮減、時程延誤就可能導致無法得到融資,因此也就沒錢投資。這道理很簡單,但官員不必懂,只要順利退休不被究責圖利,廠商死活也與之無關,政策目標更沒那麼重要了。

農委會我行我素離譜杯葛

案例不勝凡舉。離岸風電開發潛力場址經政府公告,有意開發的業者當然依照遊戲規則做相關環評、設置規畫。照理說,漁業補償問題與環評沒有直接相關,讓農委會漁業署召集漁會與開發商,按照相關的補償計算公式去協調即可。但漁業署頻頻在環評審查中,要求開發商與漁民達成協議,讓整個程序停擺;即使在行政院部會協調的會議內,經過政委指示,環評與漁業權補償並行各自處理,該單位依然故我,此即為技術性干擾一。

農委會離譜杯葛不只這一遭。過往農地不論如何被違法傾倒廢棄物、亂蓋農舍或違規設立工廠,少見主管機關積極的主張「農地農用」;但針對太陽光電卻堅持「嚴格把關」,甚至對已不適合耕作農地,也差點發生「先開放、後撤銷」的自打臉狀況。

當然,推動再生能源的主管機關能源局也不遑多讓。賴清德上任後,政策大轉彎把太陽光電發展重心拉回屋頂優先,暫緩地面型太陽能電廠的開發,大概是為土地使用解套爭取多點時間。這無可厚非,但端出來的方案卻令人不忍卒睹。

為了加速太陽能屋頂的建置,先是提出「設備補助」的回頭路來搧民進黨巴掌,被否決後炒冷飯提出「租屋頂方案」。先不說這是民間廠商早就在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政府出來講話,更別提政府還對身處寒冬多年的產業補刀,畫蛇添足強調「政府、民眾零出資,廠商提供一至二成賣電收入當租金」,這完全凸顯有權拍板定案的人,根本與現實脫節。

這幾年來,系統廠商向民眾租屋頂的租金,早已隨著費率急速下滑,而只有賣電收入的六%左右,也沒聽說竟可達一、兩成的離譜行情。

能源政策步調紊亂威脅選情

民進黨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明確,但對於行政官僚體系與政府機器的掌握程度太低,導致容易被各存異心的官僚集團玩弄於股掌,永遠也兌現不了選舉支票,甚至連非核神主牌都被粉碎。

明年底地方選舉,對民進黨執政是嚴苛的期中考驗,未來近一年間,紊亂的能源政策步調如再不調整,類似八一五停電事故若重演,難保不會造成選情翻盤。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