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平方將其分成三部分:1) 原材料及工業類股,2) 內需消費股,3) 電子產業,探討對基本面的衝擊:
1. 原材料工業類股:短期仍受惠製造業循環
前波原材料及工業類股漲幅兇猛,主要受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因此台灣疫情影響有限,然更需關注的是國際原物料價格行情何時會結束,重點觀察三大面向:
1) 製造業循環:以目前來看,在美國 1.9 兆財政正式在 Q1 推出後,終端消費有望在帶動上游庫存回補,觀察最新美國零售業存貨銷售比再創歷史新低,來到 1.1%,製造業循環上升週期有望延續至下半年。
2) 基建挹注:較需要注意的是拜登重建美好計畫中,原物料價格最受惠的項目為國內交通基數建設,總體投入金額共計 6210 億,佔就業計畫(The American Jobs Plan)支出約 30%,佔整體重建美好計畫(Build back better)支出 15%,並且攤至 8 年完成,實際上挹注有限,市場反應最多至計畫通過當下。
3) 通膨預期:而原物料價格及類股板塊很大一部分也受到3、4月通膨預期導致資金灌入抗通膨資產影響,然Q2 最低基期過後,關鍵房租項目基期低點落在4月、多數服務項目則落在4、5 月,即便最滯後的二手車也僅至6 月,屆時隨著低基期因素逐漸消退,通膨預期應在下半年逐漸降低。
綜上所述,今年全年製造業循環預計有機會延續至 Q3,而美國基建通過造就的噴出段為最後利多,之後伴隨通膨預期下滑而走弱,因此預計原材料工業類股最佳投資時機點就落於 Q2~Q3 這兩季。
2. 內需消費類股:疫情衝擊有去年低基期保護
內需消費股則為本次台灣疫情下影響層面最廣的類別,目前疫情初期爆發之下,受到囤貨需求、以及食品業通路廣泛的影響下,相對下跌幅度較緩和,然借鑒去年的狀況,食品業最大回撤幅度來到 28%,大於整體加權指數 20%,不過我們認為本次的減災措施雖一定程度衝擊到消費,台灣GDP下調可預見,然在去年的狀況底下,額外有低基期的保護。
從台灣 GDP 中消費絕對金額觀察,Q1起自2.5兆高點回落至Q2的2.3兆見底,目前最新數字 Q4 回升至接近疫情前水準,也就是說本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Q2 若能控制在8%以內,對 GDP 皆仍有正貢獻度。以美國為例,去年在疫情封城之下GDP消費項目自高點衰退 11%,且考量到 台灣 GDP 組成中,消費占比僅有50%,對比美國的 68%,目前維持在第三級警戒而非大規模封城的狀況下,台灣GDP要出現如同去年歐美大幅衰退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經M平方,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