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馬斯克光環加持比特幣,一句話大漲,一句話跳水,根本沒有所謂的「去中心化」,創造一堆艱深難懂的區塊鏈專有名詞,包裝著金融科技的外衣炒作哄抬,不只唬了一堆投資人,也把金融監管機關耍得團團轉。因此作者認為,應制定相關的法規加以限制,才能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全與穩定。同時由於台灣近年來電力吃緊,政府應立法以價格或總量限制大型加密貨幣礦場的採礦行為,將電力應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智慧農業、民生消費等才有意義!
媒體報導知名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擔憂比特幣的挖礦及交易活動可能使用太多化石燃料不環保,進而暫停讓特斯拉接受比特幣付款,再加上中國大陸封殺加密貨幣!禁止金融及支付機構從事相關業務,比特幣在一個月內由63,000美元暴跌50%到接近32,000美元,方舟投資(Ark Invest)直言馬斯克被誤導了,其實比特幣採礦運算「很環保」;號稱數位資產領域「高盛」的加密貨幣投資銀行銀河數位(Galaxy Digital)甚至在五月發表了一份報告說明全球比特幣採礦的耗電量每年大約114兆瓦時,而銀行體系的耗電量每年高達264兆瓦時,如圖一所示,比特幣的耗電量不到傳統銀行的一半顯然「很環保」,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是誰在誤導誰呢?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是使用「區塊鏈(Blockchain)」建立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它的原理有些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之前發表的文章:
區塊鏈的真相一: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發展成令全球瘋狂的現代版國王新衣
區塊鏈的真相二:為什麼說比特幣的區塊鏈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
什麼是比特幣的區塊鏈?
區塊就是「存摺」,一本郵局存摺可以記錄大約200筆交易,一個比特幣區塊可以記錄大約4000筆交易。存摺依照固定的格式記錄資料,例如:日期、摘要、提款、存款、結餘。區塊也依照固定的格式記錄資料,例如:日期、付款人、收款人、交易金額,我們稱為「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如圖二所示。
一本郵局存摺記滿200筆交易就換第二本,再記滿就換第三本,依此類推,我們姑且把它稱為「存摺鏈」; 一個比特幣區塊記滿4000筆交易就換第二個,再記滿就換第三個,依此類推,我們稱為「區塊鏈」。我的郵局存摺鏈只記錄了我的交易,因此我的郵局存摺鏈只有12本;比特幣的區塊記錄了全世界所有使用者的交易,因此比特幣的區塊鏈「又臭又長」。
比特幣從2009年上線,到今天總共有超過600,000個區塊,每一個區塊佔用1MB記憶體,到今天總共佔用超過600,000MB記憶體,相當於600GB,如圖三所示,真的「又臭又長」吧!如果我們不在區塊裡儲存「交易記錄」,而改成儲存「一般資料」,就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區塊鏈了!怎麼樣,原來區塊就是存摺,區塊鏈就是存摺鏈(很多本存摺),換了一個名字,是不是立刻就沒這麼「高級」了呢?
原來比特幣的區塊鏈只是用來記錄全世界所有使用者支付比特幣的「交易記錄(Transaction)」,我們稱為「比特幣帳本(Bitcoin ledger)」,因此區塊鏈只是一種記錄資料的資料結構,就好像我們的銀行存摺一樣,差別在於銀行存摺是儲存在「銀行」的電腦裡(中心化),而比特幣帳本是被複製一萬多份並且分散儲存在一萬多個彼此互相不認識的「礦工」電腦裡(去中心化),比特幣帳本就像是銀行存摺記錄了我們的財產,這麼重要的東西儲存在一萬多個彼此互相不認識,我們也不認識的礦工電腦裡,我們怎麼放心呢?
採礦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
比特幣帳本經由「區塊(Block)」與「鏈結(Chain)」兩種技術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才能讓我們放心,因此把這種技術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而這兩種技術必須使用「雜湊演算法(Hash algorithm)」進行一種特別的運算,也就是所謂的「採礦(Mining)」,很多人以為這是什麼偉大的創新發明,其實它不過是個比大小的數學運算,我們稱為「條件雜湊(Conditional hash)」,它簡單到連小朋友都會,因此我戲稱它是一種唬人的雕蟲小技,而採礦必須不停重複這個運算因此處理器全開浪費大量電能,但是主要只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實在是得不償失。
要特別留意,採礦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而不是「分配礦工獎勵金」,這種模式就是所謂的「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由於採礦浪費大量電能,因此近年來有科學家開發其他演算法取代採礦,例如:持有量證明(PoS:Proof of Stake)、儲存量證明(PoC:Proof of Capacity)等,不過這些新方法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因此要如何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完美的方法,區塊鏈也就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神奇。
根據銀河數位公司的資料估計,比特幣的直接的能源消耗有三個:驗證和中繼交易的節點、協調全球礦工活動的礦池、礦工所使用的採礦機,其中絕大多數能源消耗來自運行中的採礦機大約佔99.8%,說白了就是幾乎所有的電能都是採礦機用掉的。
採礦機浪費了這麼多電能到底做了什麼?
答案是:記帳,對,你沒有看錯,比特幣每年浪費這麼多電能,就只是為了記帳而已。如圖四所示,Alice使用比特幣電子錢包匯了10枚比特幣給Bob,這筆交易丟給礦工A的電腦記錄在自己的比特幣帳本裡,再經由「溢散傳遞(Propagating)」給礦工S和礦工B記錄到各自的比特幣帳本裡,當然礦工記帳時礦機必須進行條件雜湊採礦運算,因此要浪費大量電能,主要只是為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而已。
問題是把帳本記錄在中心化的銀行裡,在金融監管機關的監督下,交易記錄也不會被篡改呀!為什麼要浪費這麼多電能把交易記錄分散儲存在一萬多個大家不認識的比特幣礦工電腦裡?再浪費電能來確保交易記錄無法篡改呢?這就是為了要達到他們吹捧的「去中心化」,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很瞎?
加密貨幣的謬論還有那些?
加密貨幣是真的去中心化?
更瞎的是,馬斯克光環加持,比特幣在短短五個月由20,000美元爆漲三倍來到超過60,000美元;狗狗幣由0.007美元暴漲100倍來到超過0.7美元;後來馬斯克改口說比特幣浪費電不環保,一個月內比特幣暴跌50%到接近32,000美元,狗狗幣暴跌60%到接近0.3美元,這種「貨幣」能讓一個人講一句話就大漲,再講一句話就跳水,真是「好去中心化」呀!更何況目前比特幣礦工的運算力實際上是集中在少數大型礦場手中,怎麼可能去中心化?
加密貨幣去中心化是未來趨勢?
其實要加快交易速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學習瑞波使用所謂「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它的運作方式類似於我常說的「私有鏈」或「假聯盟鏈」,就是找一群自己人來記帳,事實上這和使用一台伺服器「中心化」來記帳沒什麼差別,這樣跨國匯兌只要幾秒鐘。等等,不是說去中心化比較好嗎?看來我們目前使用的悠遊卡這種電子支付,每一筆交易只需要中心化儲存在一台電腦裡,顯然更有效率。
加密貨幣會取代傳統貨幣?
為了確保交易資料無法篡改,比特幣的演算法設計成每10分鐘(600秒),全世界只能「採出(計算出)」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大約儲存4096筆交易,所以全世界的礦工平均每秒最多只能處理6.82筆交易(4096筆交易/600秒=6.82),而且每一個區塊都必須複製一萬多份,並且分散儲存在一萬多個礦工的電腦裡,因此天生就「極無效率」,這種交易速度怎麼可能用來取代傳統貨幣?
用最簡單的邏輯來思考,我不過就是去7-11買了一顆茶葉蛋,為什麼需要去中心化把這筆交易複製一萬多份「分散」儲存在全世界一萬多個礦工的電腦裡呢?這種「去中心化」正是加密貨幣無法取代實體貨幣的原因。
此外加密貨幣的礦工獎勵金呈等比級數遞減,未來礦工只能依靠手續費收入,因此只有大額交易手續費高才有可能使用,因此理論上買特斯拉的車子是有可能使用比特幣的,只是一般正常企業絕對不收,大家都知道貨幣交易流通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幣值穩定,光是美金換台幣這麼穩定的價格,企業為了降低匯兌風險就傷透腦筋,正常公司怎麼可能收這種暴漲暴跌的「貨幣」?
那麼到底是比特幣環保,還是傳統的銀行體系環保呢?
銀河數位(Galaxy Digital)的報告裡提到,全球比特幣採礦的耗電量每年大約114兆瓦時,所做的工作僅僅只是「記帳」而已,最可笑的是花了這麼多電能,結果全世界的礦工平均每秒最多只能處理6.82筆交易(實際上的數字更小),這樣的交易速度讓比特幣除了洗錢和炒作之外毫無用處,平均一年最多處理大約2.15億筆交易,每筆交易平均耗電量大約53萬瓦時(相當於530度電)。(編按:114兆瓦時/2.15億筆交易=53萬瓦時/筆=530度電/筆)
而報告裡提到傳統銀行體系的耗電量每年高達264兆瓦時,是統計全球前100大銀行(Top 100 global banks)[3],所做的工作包括銀行數據中心、銀行分行電費、自動提款機、信用卡網路的數據中心,這裡包括每個人存款、提款、匯款、刷卡等金融交易,更何況前100大銀行裡許多是金控公司,例如:排名第88名的國泰金控集團(Cathay Financial Holding)除了國泰世華銀行,還有國泰人壽、國泰產險、國泰綜合證券、國泰創投、國泰投信,這裡面提供的服務包括股票、債券、基金、保險、貸款、租賃等金融交易。
假設全世界70億人只有50%擁有金融帳戶就是35億人,每人每天只做4筆上面提到的這些金融交易,每秒鐘就有16萬筆交易,平均一年大約5兆筆交易,每筆交易平均耗電量大約53瓦時(相當於0.053度電)。(編按:35億人*4筆交易/(24小時*60分*60秒)=16萬筆交易/秒。16萬筆交易*60秒*60分*24小時*365天=5兆筆交易/年。264兆瓦時/5兆筆交易=53瓦時/筆=0.053度電/筆)
到底是「金融創新」還是「金融詐騙」?
「金融創新」的比特幣每筆交易平均耗電量大約53萬瓦時(530度電),而且就只有貨幣轉帳的功能而已;「傳統老舊」的銀行體系每筆交易平均耗電量大約53瓦時(0.053度電),而且可以完成存款、提款、匯款、刷卡、股票、債券、基金、保險、貸款、租賃等金融交易,顯然比特幣不但功能極為有限,耗電量更是銀行體系的1萬倍,到底是「金融創新」的比特幣比較有效率,還是「傳統老舊」的銀行體系比較有效率?這份報告拿香蕉比芭樂,只比較總耗電量,卻刻意忽略兩者提供服務的差異,到底是什麼用意?(編按:53萬瓦時/53瓦時=1萬倍)
台灣近年來電力吃緊,這是我們走向環保綠色能源必須面對的問題,怎麼能夠浪費我們珍貴的電力去做採礦這種毫無意義的事?因此政府應該立法以價格或總量限制大型加密貨幣礦場的採礦行為,將電力應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智慧農業、民生消費等才有意義!
方舟投資(Ark Invest)說其實比特幣採礦運算「很環保」,這個你說錯我不怪你,畢竟你是投資公司,投資專家不能完全弄懂比特幣,這種用艱澀難懂的區塊鏈專有名詞堆砌出來的「金融創新」,很合理,套一句電影裡的名言:「比特幣,這種高級貨,你們當然不認識!」不過顯然不是馬斯克被誤導了,而是你方舟投資(Ark Invest)被誤導了!
號稱數位資產領域「高盛」的加密貨幣投資銀行銀河數位,在本月發表了一份報告,說明全球比特幣採礦的耗電量每年大約114兆瓦時,而銀行體系的耗電量每年高達264兆瓦時,顯然比特幣「很環保」,最後的結論還提到,能源是唯一的通用貨幣,比特幣是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回到原始問題:比特幣網路的用電量是否可以接受?我們的答案絕對是:是的。(編按:原文連結如下:So, if we return one last time to the original question: Is the Bitcoin network’s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 acceptable use of energy? Our answer is definitive: yes.)
我一直在思考你是懂還是不懂比特幣?說你是數位資產領域的「高盛」,那可能和方舟投資一樣是投資專家不能完全弄懂比特幣這種高級貨,所以才被誤導寫了這種報告,那是無心之過也不能怪你;但是公司名稱裡有「數位」兩個字應該是有資訊工程背景的公司吧?一家做數位資產的公司沒有資訊工程師,還不懂比特幣這種高級貨,說什麼也很難讓人相信,那如果你了解比特幣的原理卻寫出這種報告來唬外行人,到底又是什麼用意?
比百年鑽石行銷騙局更精彩的把戲:加密貨幣!?
大家如果想要了解加密貨幣到底在玩什麼把戲,可以參考我之前發表的文章:比百年鑽石行銷騙局更精彩的把戲:加密貨幣!?
現有的實體金融市場,所有的鈔票、股票、債券、基金都在巴菲特、比爾蓋茲這些老人家手裡,年輕人要怎麼樣才能玩得過這些老人家呢?最快的方法當然是建立一個虛擬金融市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所有實體金融市場的東西,在虛擬金融市場都可以再玩一次。
同樣的,加密貨幣的玩法和股票完全一樣,過去30年那些股市炒手在股票市場上做了什麼,今天的加密貨幣炒手就做一樣的事,唯一的差別是,在股票市場上這麼做會被金管會盯上是違法行為,但是在加密貨幣市場上做同樣的事沒人會盯上,因為加密貨幣不是有價證券,也不是法幣,因此無法可管。
簡單的說,這些聰明的人看準了金融監管機關大部分都是財金專家,對資訊工程技術不熟悉,因此就創造一堆艱深難懂的區塊鏈專有名詞,包裝著金融科技的外衣炒作哄抬,不只唬了一堆投資人,還把金融監管機關耍得團團轉,實際上就是套上「金融創新」的外衣,做起無本金融生意,而且可以避開法規,不得不令人佩服。
但是只要牽涉到錢就一定會有人想出各種花招來「圈」,證券交易法規如此嚴格,還是常常發生內線交易,如果搞什麼分散式沒人監管,炒作過頭難保未來不會釀成金融事件。想玩金融遊戲可以,但是一切要照規矩來,不管它是「貨幣」或「證券」,所有的交易都必須經由金融監管機關比照一般的貨幣或證券交易法規來管理。
而金融監管機關面對金融科技,應該深入去了解這些科技背後的技術原理,不要被專有名詞唬弄,也不要被業者用「阻止新創」的理由嚇退,而要明辨這個金融創新到底是真是假,並且留意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制定相關的法規加以限制,才能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全與穩定。
最後我想再強調一次:我並沒有不看好它們的未來,只是我們要看穿他們的把戲,千萬不要被小把戲給唬弄過去。我從來沒有說加密貨幣會泡沫,你看那個鑽石行銷騙局,見到專櫃前滿滿選購鑽石的人潮,不是也還玩得有聲有色嗎?
克魯曼:比特幣是龐式騙局,或許會像黃金歷久不衰?
我談這個題目已經超過一年了!大家可能覺得我講話沒什麼公信力?那我們來聽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說什麼:加密貨幣聽起來就像是投機泡沫,甚至可說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能撐得了這麼多年還沒垮靠的就是「傑出的話術」,鼓吹者擅長用艱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技術」,然而至今卻還找不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用途,克魯曼對加密幣存疑,但不會一口咬定崩盤在即。
有沒有發現克魯曼今天說的話,和我一年多來所說的似曾相識?他是經濟學家都能看穿這種把戲,但是當這些聰明的人拿科技術語唬弄他的時候,他肯定還是招架不住,因此為什麼我一直說「跨領域科技教育」很重要,如何讓經濟學家懂這些科技術語是我的專長,我現在該做的是聯絡他,教他了解這些「創新」的金融科技,下回再想用科技術語唬弄他就更難了!
哦!對了!一定又有些人想和我說:「克魯曼他年紀大了,比特幣,這種高級貨,他當然不認識!」對嗎?
作者為台大電機博士,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
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