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周邊視覺絕對不是一無是處,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功用。首先,我們對於周邊視覺區域中的改變非常敏感,其中如果有東西突然出現、閃出或移動,會馬上吸引注意力,然後中央視覺就會朝那個方向移動過去。
周邊視覺的另一個功用是導航。我們在移動的時候,周遭物體的粗略影像會在周邊視覺中掠過。雖然我們無法看到這些物體的細節,但是能夠知道那些是什麼:走道、沙發、冰箱、另一個人的身體。這可以讓我們避開障礙物,以直線前進。不幸罹患黃斑退化症(macular degeneration)的人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這種功能的重要性(美國白人如果活到八十歲,有百分之十五會罹患這種疾病)。病人的中央窩部位(銳利視覺的區域)中有些神經元退化了,中央視覺貧弱或是闕如,但是周邊視覺依然完善。他們生活中和視覺相關的行動會非常不便,無法看書、辨認臉孔或是看電視,但是在客廳能夠走動自如,事實上他們能夠在城市的街道上走動,只不過會更為小心翼翼。由於中央視覺障礙,他們在法律上是盲人,但是旁人一開始不會認為他們有視覺障礙。
造成中央視覺和周邊視覺差異的原因相當簡單,看下面那個示意圖就可以了解:
中央視覺區域的像素比較密集。在這裡,和像素有關的是視網膜節細胞,是視網膜上最為接近腦部的細胞,它們的軸突會聚集成為視神經。在這個圖中,黑色圓點代表個別節細胞,那個T形狀的結構代表每個節細胞接收視覺輸入訊號的區域(視網膜中其他的細胞沒有畫出來)。在視網膜中央區域,節細胞的數量非常多而且排列緊密,每個節細胞的接受域很小。在中央區域外的周邊區域,節細胞分布比較散,每個節細胞接收訊息的視網膜區域(接受域)比較大。比較大的區域代表像素比較粗,視覺比較不銳利。
為什麼眼睛表面有那麼多視覺貧弱的區域?為什麼整個視網膜上的節細胞不都很密集,好讓我們周邊視覺和中央視覺一樣銳利呢?眼睛中實際的結構所帶來的好處,依然是效率。視網膜節細胞是昂貴的資產,不只會占據視網膜的空間,同時也關係到視神經的大小:每個視網膜節細胞都會伸出一條軸突,組成視神經。人類正常的視神經粗細約四毫米,如果節細胞在視網膜中的密度都如同中央區域,那麼人類的視神經粗細會如同澆花的水管,別的先不說,光是這樣就會讓你的眼睛在眼窩中難以轉動了。
而且,如果腦部沒有辦法吸收那麼多資訊,送那麼多資訊到腦部便失去意義。想像一下如果整個視野的清晰程度都和你注視的那塊區域一樣清晰,理論上來說很棒,整個世界都像是照片一樣清楚(在中央視覺區能夠看到的影像內容更多)。但是你要怎麼處理這些資訊呢?你能夠同時思索整個視野中的所有資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