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如何用「願景」,完成不可能的登月任務?《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書摘(1)

2021-06-08 05:00

? 人氣

這項計畫面臨了艱難的挑戰,也遭遇了極大的挫敗,但是,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從阿波羅11號(Apollo 11)裡走了出來,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留下足跡的人,可惜的是甘迺迪無緣活到那時一同讚頌這項成就。阿姆斯壯甚至比預定的時間更早登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7月24日,阿姆斯壯平安濺落(splash down)在太平洋,雖然這事讓我興高采烈,但殘酷的事實是,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理解登上月球的真正意義。我和無數的同齡小孩一樣,原先的願望是當太空人,但後來換成創業。阿姆斯壯的月球漫步,證明了領導者的願景能創造出何等偉大的成就,即便在青少年時我已經親眼看過這一課真實上演,但卻要等到創業的前幾年付出慘痛代價後,才學會甘迺迪教會了全世界的東西。

願景這回事

每每回過頭去看甘迺迪成功的登月計畫,我就忍不住拿這件事和另外一位美國總統的所作所為相比。

老布希總統(George H. W. Bush)素來是大家口中「沒有願景可言的人」。1987年他參與總統大選,他知道需要想辦法和選民搭上線。他要求一位同仁去找出一些最能引起迴響的話題,而他的這位友人說,先別這麼急。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1924-2018)(AP)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是一位願景型領導者,而另位前總統老布希則是大家口中「沒有願景可言的人」。(AP)

根據《時代》(Time)雜誌的說法,此人並未列出長長的致勝議題清單,反而「建議老布希獨自去大衛營(Camp David)待上幾天,想想看他要把國家帶往何處」。

「喔,」老布希冷淡地回答,這項建議顯然並沒有特別挑起他的興趣,「就願景那回事嘛。」老布希有很多正面特質,但他認為沒有必要花時間勾畫願景,這件事無聊至極又困難重重;那不是他的事,而他也因此付出代價。不管批評者的意見是對是錯,就他們看來,老布希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沒有什麼存在感,本身也沒有太強的力量。「布希抱持的立場到底是什麼?」記者瑪格麗特.嘉拉德.華納(Margaret Garrard Warner)在《新聞週刊》(Newsweek)一篇題為〈布希對戰「軟弱因子」〉(Bush Battles the ‘Wimp Factor’)的挑釁封面報導中這樣問道,而她說,他「大致上是一個沒有政治識別度的政治人物」。

老布希最後還是贏得了大位,部分原因要歸功於選戰很難打,而且對手太弱,然而,觀察家注意到缺乏「願景那回事」讓他在擔任總統時苦不堪言。甘迺迪曾經面對很多難以忍受的局面,蘇聯的侵略態度逼得他必須要以創意因應。換成老布希走馬上任,他同樣面臨挑戰,包括經濟衰退和全球態勢的變化,但他卻無能為國家畫出一條能打動人心的前進路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