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各級學校學生停止到校上課,以「停課不停學」作為接下來學習型態的定調主軸,部分學校啟動早已做好的準備,開放老師與學生申請網路設備等教學資源,亦有部分學校緊急架設網路教學設備,避免學生學習的權益受損,同樣有部分教師或學生因為設備資源沒有到位的情況,產生了教學暫緩的窘境,然而不論各級學校設備資源到位進度如何,我們都應該回頭反思,因媒介改變的教學,如何完善的對應整體教學目標與如何作為學生學習的完整教學歷程。
從媒介到媒合的全面觀看
所謂不以實體課程教學,某部分狹義的解讀則是轉移陣地到線上教學,一樣的課程內容、一樣的教學模式、一樣的教學目標…等,只是差在調整為線上視訊或語音,即便是因應可能短期疫情期間或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而推行的方式,然而這真的是最佳的因應方式嗎?
我們或可用20世紀初發源於歐洲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作為提醒與思辯,其主張「部份總和不等於整體」,亦即不以片段或某些面向作為判斷或賴以續行的判斷,應該考量其完整的面貌,若以疫情期間改用線上教學作為媒介,僅僅為某一傳輸知識的型態,教育應該保有相對全面性的觀看與關注,因此防疫期間的停課不代表這段時間應被抽取出教學歷程特別視之,反而應該進一步對應非防疫期間課程的教學成果與這段期間的評測差異,不讓教學效果因為媒介的差異而有明顯斷層,亦即學校或教育工作者應該媒合各階段不同的教學歷程,讓整體學習構成一個完整的脈絡,更重要的,要從意識到媒介的不同而更有意識的串接與媒合學生整體學習歷程。
從網路到大路的創新契機
疫情讓多數的教學紛紛投靠線上網路形式,因此看到很多教師如同直播主一樣出現在鏡頭前,或者播放影片、善用線上其他教學資源讓學生觀看,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網路雖在第一時間發揮了功能與效用,然而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思考,網路真的是通往羅馬唯一的路嗎?
為了防範疫情擴大感染,直接隔絕人與人之間是最迅速且可能正確的方式,然而在教學的形式上,除了採用網路讓老師與教材內容再現外,應該還有不同的路可選擇,相較於學校在課綱或升學目標的框架下,教學的脈絡仍跟疫情前一致,但或可參考非學校體制的教育單位,如許多博物館在防疫期間,以互動式的遊戲、活動,或是解謎的各種型態,善用社群媒體等方式,形成一種讓民眾可更親近博物館的教育型態,雖說學校有一定的升學壓力或期許,然而在適當時間分配下,或可嘗試更多元的教育方法,甚至釋放某些教學權力,讓學生不再以一堂課幾分鐘做為學習的計算,而能跳脫本來實體課程上下課時間分配的結構桎梏,畢竟,教育型態的改變不只是闕漏填補、實體轉線上,更重要的是轉化的能力。當然,這些往往仰賴更上位的教育政策,或取決於教育資源的多寡,也涉及這段期間是否能類比寒暑假,以作業型態讓學生自學與自行因應等,不論政策如何影響實務,我們都應該意識到教育結構的框架應要彈性的鬆綁,不只是因應疫情,更是未來可能成就的教育新型態,至少,當我們透過這次機會開始思考,萌芽的思想即有更大的可能帶我們踏上多元之路通往「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