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能源轉型亂象,政府視若無睹?

2021-05-30 06:10

? 人氣

作者強調,政府有責任在推動太陽能、風力等綠能之時,在農林維護、土地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積極介入協調,別讓綠能資本吞噬農村、犧牲生態。(資料照,呂紹煒攝)

作者強調,政府有責任在推動太陽能、風力等綠能之時,在農林維護、土地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積極介入協調,別讓綠能資本吞噬農村、犧牲生態。(資料照,呂紹煒攝)

由於政府2025能源政策以「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為規劃原則,導致再生能源的開發就像高速列車急速前進,太陽能板、風機在台灣各地方、海域大肆開發,已有民團及媒體陸續披露財團獲利、農漁民失利的亂象,且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高速列車快變失速列車,政府豈能視若無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查政府以非核家園、2025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為目標,主打風力發電與太陽能電之風光雙箭併行,太陽光電以20GW為目標,包括屋頂型太陽光電8GW、地面型太陽光電12GW,離岸風電以5.7GW為目標,由現已完成之第1階段示範風場及第2階段潛力場址來達成,第3階段區塊開發則以10年為期,每年至少增加1GW規模,10年即10GW,而依能源局最新公布之第3階段草案,風電開發總量上調至15GW,推估高達3000平方公里海域將成風場,其中的投資龐大,利益也相當驚人,吸引各方人馬搶食這塊大餅。

已故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不僅讓我們領略了台灣農田山林的美,也看到生態破壞的問題,如果未來綠油油的農地被一片片的大陽能板取代、蔚藍寬廣的海洋被一座座的風機占據,過去的那片美好就只能留在影片與你我的記憶中,豈不遺憾。發展綠能在緩解地球暖化現象,民眾普遍贊同,但令人擔心的是在推動執行過程中,8年的政治承諾加上政府放水、政商勾串、財團炒作等因素相互交疊,反而讓立意良善的綠能政策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後盾。

不論是太陽能板或風機設置,土地、海域、生態是繞不開的問題,以台灣地狹人稠的地理條件,與民爭地、與林爭地問題更顯嚴峻,例如中南部六縣市「漁電共生」計畫,樁腳圈地套利,養殖承租戶生存受影響,如屏東枋寮石頭營太陽能板設置,大舉砍筏林地,引發破壞歷史遺跡批判,居民也擔心未來發生土石流,如苗栗銅鑼鄉光電業者開發計畫,民團憂心開發案位置將阻斷石虎生態廊道,限縮石虎棲地,又如雲林四湖鄉業者規劃設置26座風機,鄉民認為250公尺免環評的規定過於寬鬆,廠商事前未充分溝通,設置地點不當且距離住家太近,同時業者進行風場鑽掘(HDD)作業前未事前告知當地漁民,施工過程破壞漁具以及漁場生態,雙方發生多起多次海上衝突等,顯見問題非單一案件,中央政府規劃之初恐已有疏漏,若中央與地方政府消極以待,無視業者與民眾衝突不斷發生,難免失去民心。

倘綠能勢在必行,政府有責任在農林維護、土地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積極介入協調,別讓綠能資本吞噬農村、犧牲生態。另爾來氣溫飆升,5月初台電五天內跳電二次,讓政府「不缺電」的保證破功,只能用核電來補,足見2025能源政策過於躁進之批評其來有自,不僅民生用電吃緊,企業用戶也擔心停電成常態,甚且提出應將核電列為「緊急備用電力」的選項之一。政府當宜再思考其再生能源推動目標、進度、方式與手段,甚至是能源政策之調整,以免顧此失彼,自陷僵局。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