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冠PCR檢驗瓶頸卡在前端,感染性檢體採用手工處理沒有自動化

2021-06-01 05:30

? 人氣

「校正回歸」使新冠病毒RT-qPCR的檢驗量能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關鍵在於台灣為手工處理感染性檢體,而非PCR機台數量。(資料照,AP)

「校正回歸」使新冠病毒RT-qPCR的檢驗量能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關鍵在於台灣為手工處理感染性檢體,而非PCR機台數量。(資料照,AP)

(以下內容瓶頸部分得自北部某醫學中心教授主任提點,自動化部分得自海外生技公司資深博士高管提示,不敢掠美,先予闡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目前新冠病毒RT-qPCR的檢驗量能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關鍵點與大眾直覺反應有所不同,中研院的基因體定序機器幫不上忙,增加PCR機台數目現階段也沒法打開量能,因為瓶頸卡在前端,也就是手工處理感染性檢體的部分。

新冠這層級的感染性檢體,必須著全套防護(含衣帽鞋套、護目、N95暨外科口罩),戴雙層以上手套在P2等級生物安全櫃(BSC)前面操作,小心按照SOP,才能避免自身感染,也避免檢體交叉汙染。一套動作下來,一個BSC一天的產能大約可以處理200個檢體。這是急不來的,為什麼呢?首先一包封好的塑膠袋可能有20個檢體盒,有些盒蓋沒旋好,有些口水吐到盒子外面都是,因此這個袋子要小心處理,裡面的盒子要先消毒,一個一個檢體盒必需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檢體盒一般採用痰盒,打開後加入適量緩衝溶液,關起蓋子震盪混合後,取1.5 ml放進小型試管。檢體如果是唾液,有時很黏稠不易吸取,必須再加緩衝溶液震盪混合。之後原本的採檢盒關好以後可以封裝等待滅菌丟棄。小型試管再取0.14 ml到96孔盤,跟孔中先已製備的溶解試劑混合,從這個步驟以後這支檢體才開始沒有感染的威脅。原本的小型試管要小心關好,因為有可能儲位以後還要拿出來重新檢驗。待96個檢體一一完成之後,該盤就可以上自動化核酸萃取儀,接續後端PCR上機。顯而易見,後端流程是以96孔為單位進行,前端檢體則是一個一個手工處理,因此瓶頸在前端。

如果保持手工操作,想增加一萬例PCR檢驗量能,需要50台BSC,10萬例就要500台,還需要配套的空間與人力。我們可以慢慢等各醫學中心依各自經營盤算來增加BSC數目及相關空間人力,但若是想快速打開量能,恐怕要徵調合格BSC,出動特種軍隊在體育館或空曠處建立野戰實驗室,才能打開量能,從此不怕檢體塞車。

上述手工人海戰術固然可以解決當前問題,打開未來量能,然而台灣自詡為先進科技島,長期依賴手工一個一個處理總不是辦法。這方面國外已有整合方案,可以處理諸如標準容器開蓋,加溶解試劑,震盪混合,分裝到96孔盤等等整個自動化的檢體處理流程。其中一個案例可以參考美國Broad Instistute ,或許國內工具機廠商可以整合出一套”台灣方案”?若經此一疫,感染性檢體在台灣可以廣泛採用自動化儀器處理,提升檢驗速度與醫檢人員的安全性,會是大家樂見的一項醫療進步。

*作者為某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