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被「競爭性真相」誤導,一個常見原因是,就是把某個單一視角當成了真相的全部。然而,通過個人視角看到的東西即使再多,也是微觀、片面的。
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拉丁語:Marcus Aurelius留曾經說過:「但凡我們所聽,只是觀點,而非事實。但凡我們所見,只是視角,而非真相。」
黑澤明透過電影《羅生門》告訴我們,每個當事人說法都不同,是因為他們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想要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稍微理解,為什麼朝野天天吵,中央地方日日抬槓,卻依舊是真相不明,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放到政治上來看,主事者如果刻意去掉「事件背景」,以「片面真相」做為競爭性真相的主體,搭配從自己的感知和判斷中得出的「主觀真相」,再透過龐大的宣傳機器反覆傳播,那麼,真實卻不完整的片面、主觀真相,就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讓民眾以為是真相,譬如說一年多來的「超前部署」和「疫苗購買量」。更早之前的「美牛不等於萊牛、萊牛不等於毒牛,美豬不等於萊豬,萊豬不等於毒豬」繞口令。
一旦之前的謊言被戳破,還可以替某個事物起個新名字,或者改變某個詞的含義,去製造另一個片面真相來轉移焦點,如此反覆操作得逞,還可以進一步創造「未知真相」,亦即讓你覺得在未來可能會出現某個真相,雖然它還沒有變成現實,但你相信它終究會成為現實。譬如說,「台灣優勢換疫苗」、「今年的疫苗量已經很充足」、「若疫苗量充足,預計6月開打,目標是每周至少施打100萬劑」....
綜上所述,可知「競爭性真相」早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且無日無之,一個政客、偽學者專家、偏執狂名嘴....充斥的社會,一般人想探究真相,無異緣木求魚。真可謂「真相真相,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百餘年前,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就曾以「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這句名言,暗諷謊言總是包裹著糖衣。
台灣這兩年,從論文門風波到新冠病毒的轉折,由於政黨惡鬥加劇,社會撕裂更難彌合,內部矛盾催化意見走向兩極,理盲、濫情、謊言、新威權成了「台灣價值」的表象,在這種情況下,談追求真相,絕對是自欺欺人。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依舊可以提醒自己,要對抗誤導性真相,就必須認清個人視角的局限性,想辦法去獲取更加全面的真相,或是至少是接近事實的真相。德國哲學家尼采在《道德的譜系》曾說,「我們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在打量同一個問題,那麼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概念以及我們的客觀性就越趨於完整。」
在這個「競爭性真相」掛帥的後真相時代,面對「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弔詭情境,如何不被片面真相及人造真相蒙蔽,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只能盡量保持頭腦清醒,且戰且走。共勉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