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曾被抨擊的封城措施,再次在中國廣州、佛山等地實施,而台灣也因疫情嚴峻出現相關討論。各國封城作法有何不同,背後有什麼考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中國為防疫實施「硬封城」引發政府濫權的疑慮與抨擊,但隨著疫情擴散全球,大部分國家也曾實施類似封城的措施,學者與社會對封城的看法似乎也有所改變。
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高登・加利亞(Gauden Galea)曾針對武漢封城向《美聯社》表示,他認為要封鎖一個1100萬人的城市從科學角度是個新嘗試,無法確定是否奏效,「但這樣的公共衛生措施過去從來沒有嘗試過」,說法非常保守。
然而,過去一年多,多數國家在實施封城,並配合疫苗或大規模篩檢後,疫情的確逐漸趨緩。
封城是非藥物防疫的措施之一,但各國實施封城的方式不同,有較為嚴格的「硬封城」,及相對寬鬆的「軟封城」。對照各國封城策略,最嚴厲時是常是禁止人民非必要外出,而封城後配合施打疫苗或大量篩檢,疫情的確有逐步趨緩或受控。不過封城必然犧牲經濟,貧窮及弱勢者得承付出大代價,因此如何兼顧防疫與經濟,常是封城與否的討論焦點。德國之聲檢視各地封城作法並試圖探討背後考量。
中國:全球最早實施封城的國家
2020年1月武漢封城,當侷限制市內公共交通並關閉離境通道及高速公路。2月實施嚴格措施,所有住宅小區封閉管理,居民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得外出,之後被稱為「硬封城」,管製出入口及人員進出,防止疫情向內擴散。兩個月後疫情漸緩,同年4月8日武漢解封。
今年初,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因確診數增加,1月7日也宣佈封城,官員稱因進行全市範圍內的核酸檢測,所有車輛及人員均不得出市,該城市高風險地區槁城區的居民也不得前往其他地區。中國《河北日報》指出,該市為對抗疫情,對村莊進行封閉管理、對常住人口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全面排查追蹤密切接觸者等。
至於6月1日在廣州及佛山部分地區實施的半封城,則是規定娛樂場所停業,餐廳禁止堂食,所有人員居家隔離,確保「足不出戶」,日常必需物品由屬地街道配送,不如疫情爆發之初,針對武漢封城嚴厲。
從中國的防疫政策可以發現,從起初僅嚴厲封城防堵病毒為主,到現在會同步實施大量篩檢因應。像是最近廣東省的半封城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中新社》報導,針對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中國廣州市緊急組建1萬餘人的核酸采樣應急隊伍擴大核酸排查,從26日截至30日,已完成核酸採樣逾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