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交戰了11天後,在埃及、美國與卡達等國的交涉之下,哈瑪斯與以色列決定於5月21日達成停火協議。在這11天的衝突中,雙方總計超過200人死亡—絕大多數是加薩的巴勒斯坦人。雖然這場衝突是自2014年雙方衝突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但自哈瑪斯於2007年軍事佔領加薩走廊以後,以色列與哈瑪斯就開始了這樣一個互動模式:哈瑪斯先對以色列進行攻擊、以色列回擊、而因哈瑪斯缺乏先進飛彈防禦系統而死傷人數較多,因此國際輿論對以色列施加的壓力較大,最後在各界斡旋之下雙方停戰。
然而,筆者認為這次的衝突雖與過往的發展過程雷同,但對於看似與此次衝突無關但卻相當有關的伊朗與美國,都有重要的啟示。
去年8月,在美國促成的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下,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蘇丹與摩洛哥此等阿拉伯國家展開正常化關係,隨後更陸續有其他阿拉伯國家如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表示願和以色列開展正常化關係。
在此次衝突中,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皆相當清楚,伊朗是哈瑪斯背後最大的援助者—哈瑪斯的軍事設備皆是由伊朗購買。因此不難猜想哈瑪斯若要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勢必已得到伊朗明示或默示的許可—據伊朗的國家媒體報導,伊朗聖城軍(Quads Force)的將領Esmail Qaani還親自致電給哈瑪斯領袖Ismail Haniyeh表達精神上支持。筆者認為伊朗勢必是希望藉此機會重新挑起以巴衝突,來破壞以國與過往力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國家間的關係,進而摧毀亞伯拉罕協定。
然而,以阿間建立的新關係在此次的以巴衝突展現了其堅韌難摧的特性。回想2000年巴勒斯坦起義(Intifada)時,摩洛哥、阿曼、突尼西亞與卡達(阿拉伯國家)為了展現與巴勒斯坦的團結,雖在當時與以國的外交關係相當微弱,但仍斬斷了與以國的外交關係並關閉以國在國內的聯絡處。但在此次以巴衝突,除了口頭上譴責以國的軍事行動以外,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與蘇丹皆未有更進一步的動作。反而就在美國與歐洲的航空公司停止飛往以色列特拉維夫(Tel Aviv)的同時,阿聯酋的杜拜航空(FlyDubai)仍持續其每日的飛行。
前以色列外交部官員高德(Dore Gold)指出:「與海灣國家的關係要用心培養,以國與這些國家的共同利益就是要抵抗來自伊朗的威脅,而該威脅並未解除;反而,該威脅只會更惡化」。因此,此次衝突對伊朗帶來的訊息是:過去以巴關係定義著以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然而現今,伊朗帶來的威脅才是以阿關係最大的影響因素,而伊朗利用區域代理人發動攻擊不但難以撼動以阿的新關係,反而會深化它們共同對伊朗的懷疑,進而強化它們之間的合作。